荒移村裡,看病不慌

氣溫升高,東西易腐壞,腸胃疾病防不勝防。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的荒移村衛生室裡,一大早就來了幾個患者,有的已經打上點滴,有的正在排隊。今年66歲的村醫劉永生,正在問診。
這所不到150平方米的鄉村衛生室,檢查、取藥、打點滴等功能區劃分明晰,患者均來自本村及周邊。
把脈、問診、開藥、理療……2個小時過去,劉永生連續看了10多位病人。
劉永生正在給村民診治(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劉大夫,我就帶了30塊錢,藥錢能夠嗎?”一位年過六旬的女性村民問。
“我檢查了,你就是西瓜吃壞了肚子,10塊錢的藥就可以醫好你!”劉永生一邊寫處方,一邊笑著說。
“小病不出村,小錢治好病”,如今在荒移村不是個案,這所衛生室也成了周邊村民看病首選地兒。
潼關縣荒移村有近2000人,連同周邊幾公裡內的上汾井、下汾井、楊家庄、寺角營四個村,住著6000余人,其中2000多人是老年人。
生於斯長於斯的劉永生,學醫完成后並未選擇離開村子,而是當起了村醫。這一干,就是49年。他自創一套方便快捷、痛苦小、花錢少的農村常見病、多發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先后接診病人近10萬人次,出診近萬余次。
“最開始是赤腳醫生,后來政府加大對鄉村醫療的投入,如今工作的條件已經很好了。”劉永生說著拿出手機,接下來他要通過與西安一專家組建的群,進行連線復診。
“這是我們村一位村民去西安看病的B超和醫生開的處方,我也記錄下來了,以后誰要是有類似病症就不用跑去西安那麼遠了,我就能看!”劉永生拿出剛剛收集來的患者病歷,一邊看一邊說。
在衛生室的一個資料櫃裡,放著這些年村民們的“健康賬冊”,誰是慢性病患者,誰得了重症,誰有基礎病,劉永生了然於胸。他還積極參與鄉村醫療信息化建設,推動村衛生室實現電子病歷管理。
“電子病歷方便多了,患者的就診信息一目了然,也方便跟蹤病情。”劉永生說。
頭疼腦熱,荒移村裡能解決﹔疑難雜症,共享省城“大專家”。
劉永生正在指導兒子劉博診斷患者病情。人民網 王麗攝
2024年以來,陝西加快村衛生室公有化建設,逐步將村衛生室轉為鄉鎮衛生院延伸舉辦的村級醫療服務點。劉永生得以與上級醫院建立緊密聯系,遇到疑難病症,他會及時聯系上級醫院的專家,通過遠程會診獲取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對於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患者,他還幫忙聯系轉診事宜,確保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有時候,他干脆把自家的小車變成“救護車”。
劉永生還組織村裡的閑散勞動力建立志願服務隊,為留守老人、兒童和殘疾人提供幫助。目前,這支志願服務隊已成立了17個分隊,發展志願者1000多人,服務群眾60多萬人次。
鄉村醫生是農村居民健康的“守護神”,是三級醫療體系中最基層的力量。據了解,陝西實現鎮村一體化管理的村衛生室有5126個,81%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基層群眾用藥及報銷更加便捷。根據《加快推進“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社區醫院建設實施方案》,陝西還將強化鄉村醫生的待遇保障和身份轉變,引導全省鄉村醫生向“專業化”“正規化”轉型。
如今,劉永生的兒子劉博也成了荒移村衛生室的醫生。“孫女上大學也讀醫學專業。”劉永生說。
在荒移村衛生室挂著劉永生的座右銘,“年過60不算老,鄉村醫療隻管搞。”而方圓幾個村子裡,也流傳起了這句俗語,“荒移村裡,看病不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