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輔助,鐵路檢修提速

“有AI大數據輔助配合,工作起來方便多了。通過採用直達病灶方式處理問題,我們作業人員檢修養護的效率同比提升了50%,設備異常信息量同比下降了47%。”3月4日,回憶起春運期間的點點滴滴,西安鐵路局安康電務段工程師石旭東感慨。
2025年春運期間,安康電務段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引進等方式,為鐵路運輸安全暢通筑起堅固防線。
安康電務段位於秦巴腹地,電子設備車間擔負著全段107個站場的微機聯鎖、TDCS/CTC、電源屏、區間監控等電子設備的維修養護任務,管轄范圍跨越3省5市1100多公裡。往常,維修人員需輾轉各站場,對電子設備進行拉網式檢修養護,來回奔波耗時又耗力。
今年,安康電務段對電子信息異常管控可視化平台進行了升級,實現了系統可自動檢索全段電子設備報警信息,並按照站場、設備型號進行多維度分析。該平台能主動統計報警頻次,給出維修建議、報告,將發生原因和以往處理方法進行關聯。
“你好,我方前進道路被阻擋,請讓開通道……”3月3日,安康電務段漢中綜合檢修基地,一輛AGV小車馱載著一台150多公斤的電動轉轍機在固定的“馬路”上自由轉運,給作業人員帶來方便。
在1100多平方米的檢修庫內,像AGV小車這樣的機器人,還有5種型號,共9台。
比如,在檢修轉轍機時,作業人員將轉轍機吊裝至固定台位后,干冰機器人會自動對轉轍機進行內外清洗、除鏽。然后,AGV小車會將清洗后的轉轍機運送至相關台位,作業人員按照分工將其拆解。接下來,機器人對轉轍機外殼進行自動噴漆、烘干。檢修全部結束重新組裝測試后,還由機器人進行自動裝車。
“以前,對轉轍機外殼進行清洗、除鏽,需要將其在火鹼池浸泡8天。如今,機器人幾分鐘就能干完。”即將退休的轉轍修配工區工長蔣曉忠微介紹,“工段還設置了轉轍機作業流水線,投入了大量電動工具,給每個崗位都配備了KBK無負重作業抓手,大大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將工作效率提升了80%以上。”
“安康站54號道岔J1缺口1.96mm,偏大,建議調整。”3月3日19時許,安康信號工區工長劉燦和工友頂著寒風,在襄渝鐵路下行線緊張有序地開展檢修作業。
54號道岔為五機牽引,稱“大號道岔”,是道岔中的“戰斗機”。大號道岔性能穩定,列車通過速度快。安康站共6組大號道岔,是全站信號設備的重中之重。
列車高速運行時,鋼軌、枕木受到沖擊和震壓,容易造成道岔框架、開程等裝置幾何尺寸變形,影響道岔的密貼和壓力性能。異常信息最多時每月可達36條,需多人配合、反復調試,費時費力。
針對這一難題,安康電務段“火車頭獎章”獲得者周寧成帶領工作室成員反復研究琢磨,將道岔動作杆與鎖閉杆連接組件制作成類似人體關節的活動結構,配合調整螺母和固定螺母,無須拆卸即可進行微調,徹底解決了道岔調整難題,將作業效率提升10多倍。
劉燦麻利地鬆開兩個固定螺絲,用扳手輕輕擰動調整螺絲,很快將道岔開程調整了1.6mm,達到標准數值。“不僅方便,精度還高。”劉燦說。目前,該成果已獲得國家專利,並在安康電務段全段推廣應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未來,我們還將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力爭用技術催生更多的新模式、新方法,確保鐵路運輸安全暢通。”安康電務段段長張偉說。(記者 楊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