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讓群眾在綠色發展中持續受益(評論員觀察)

周珊珊
2024年09月05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讓行動轉變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好處,帶來改變當下、塑造未來的精神滿足,生態保護的內在動力就會越來越強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

  

  今年夏天,上海寶山區吳淞街道的居民崔阿姨,不再為垃圾分類投放而煩惱了。以前,必須在指定時間內投放,錯過了隻能暫時放在家中,不方便也不衛生。小區垃圾箱房實施智能化改造后,每個時段都能投放,每當有居民拎著分類好的垃圾袋前來投放,對應的門就會自動打開,十分方便。使用體驗更好,居民參與積極性也進一步提高。

  在上海,垃圾分類這個“新時尚”已經成了“新日常”。目前,97%的市民會自覺履行生活垃圾分類義務,全市居住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了95%。

  垃圾分類看似只是改變傳統的處理辦法,背后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推進小區加裝洗手池、自動除臭機、感應門,優化使用體驗﹔開發回收小程序,暢通回收物再利用渠道﹔推行綠色賬戶,以積分兌換禮品調動市民積極性……上海打出一套有機銜接、互相配合的制度“組合拳”,形成精細化治理,讓群眾持續受益,方有今日之成效。

  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設,讓治理觸角延伸到每一個環節,可以在治理過程中迅速形成正反饋。“湖是碧玉杯”的太湖昔日美景重現,流經浙江、安徽的新安江串起“共富風景線”,與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文明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的積極作用密不可分。實踐証明,強化制度建設,理順工作機制,增強社會信心,生態保護就能獲得持久動力。

  在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當下,以精細化治理不斷改善社會預期,除了完善制度,也要強化科技賦能。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往往能實現“1+1>2”的治理效果。建筑施工揚塵多、噪聲大,群眾反映強烈,但難以固定証據。廣東深圳坪山區利用遠程視頻監控,配合聲學相機、開發AI視頻算法,對施工現場關鍵環節進行實時監測、抓拍,發現問題可以實時“遠程喊停”、迅速督辦。同時,把電子數據作為証據運用於行政處罰案件,提升了執法效能和監管震懾力。推動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加快解決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群眾在綠色發展中將會有更多獲得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保護水平,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小程序識別,以完成“光盤行動”的積分兌換禮品捐贈給公益項目,體會律己與助人的雙重快樂﹔輸入起止點,一鍵算出乘坐公共交通比開私家車節省的“碳排放”,直觀感受個人選擇對於減緩全球變暖的意義……讓行動轉變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好處,帶來改變當下、塑造未來的精神滿足,生態保護的內在動力就會越來越強,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社會氛圍也會越來越濃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天的中國,生態環境改善有目共睹,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在新的起點上,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定能匯聚起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藍圖加快成為現實。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5日 09 版)

(責編:孫挺、魏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