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人文茶座)
在陝西西安古城牆下,一曲曲方言演繹的流行歌曲,悠揚婉轉,現場觀眾裡三層外三層,線上直播的觀眾也數以萬計﹔在福建泉州蟳埔小漁村,為穿戴“簪花圍”的裝束,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來,漁村如同“流動的花園”……經與流行文化、時尚審美的有機結合,包括非遺在內的傳統文化,不再是旅行時捎帶品嘗的一口、購買的一物、聽到的一曲,而成了旅游的主要內容之一。
堅持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近年來,傳統文化與日常體驗、尋常生活緊密融合后持續“圈粉”,成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典型代表,助推多地文旅迸發旺盛活力。
年輕人說,為傳統文化奔赴而來,讓他們擁有“熟悉而陌生的感受”。“熟悉”的是感受城市裡熱騰騰、撫人心的煙火氣,“陌生”的是發現和領略不同的地域文化、民俗民風、歷史人文。如此的旅程,不“燒錢”、不空虛,知識更新,眼界開闊,心胸舒展,別有風趣。
既然人們樂於沉浸在擁有鬆弛狀態、豐富體驗的旅行中,那麼各地何妨供其所需,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當下生活緊密融合,通過營造小而美的生活化場景,推出物美價廉的產品,與年輕人向往的生活同頻共振。這樣,大家會想著試一試,也有經濟能力去一去。雖然可能看一場表演、吃一碗小吃本身並非旅游項目,但無疑是旅行者邁開腳步的初始行為動機,是差異化旅游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一碗甘肅天水的麻辣燙,吸引五湖四海的食客聞香而來,拉動了旅游人次增長。
在貴州台江“村BA”現場感受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在四川成都著一襲漢服感受中式浪漫……試想,如果只是將原生態的傳統文化、民俗民風機械地搬出來進行展示,會有多大的關注?其關鍵還是在於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賽事+”“演出+”“非遺+”“影視+”的思路,讓傳統服飾、方言、民俗、非遺技藝等與當代生活、時代審美充分交融,實現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共贏。
文物和文化遺產是旅游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合”“友善”“以人為本”等傳統的社會治理思維同樣為旅游賦能。城,所以盛民也。讓市民安居,給游人關懷,城市的人文氣質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網友打趣地說,在一個出行便捷、市場有序、服務有效、處處溫暖的城市,即便哪兒也不去,沉浸感受如此的城市氣息和品格,也是值得“到此一游”的原動力。
當下,越來越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渴望在書本了解之外,打卡文物古跡,領略風土人情,各地不妨做好傳統文化的梳理、沉澱、創新、轉化,讓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寶貝閃爍時代光彩。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2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