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

推動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民生領域財政投入持續增長

本報記者 曲哲涵
2023年01月22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這裡不僅綠化好,各種雕塑還能滿足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提起家門口的“口袋公園”,江蘇省蘇州市市民王女士贊不絕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生領域財政投入持續增長,推動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提速、民生治理效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增投入,基本民生保障堅實有力

  北京市通州區北小園小區建成於2000年,配套設施老舊。在被列為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后,小區的住宅樓加裝了電梯,小廣場添置了無障礙設施。“鄰居們都喜歡下樓晒太陽聊天,精氣神都不一樣嘍!”居民張恩慈笑逐顏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社保、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重要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十年來,中央財政持續補助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2022年補助金額達6500億元左右﹔中央層面已劃轉國有資本1.68萬億元充實社保基金,居民養老保障更為堅實。

  十年來,全國城鄉低保平均標准分別增長了1.5倍和4.0倍,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惠及2700多萬人,各級財政累計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資金2.04萬億元,有力地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2012年至2021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支出33.5萬億元,年均增長9.4%﹔學生資助資金累計超過2萬億元,年均增長8.24%。財政投入持續穩增,支撐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民教育體系和覆蓋最廣的學生資助體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2013年至2020年,中央財政安排的專項扶貧資金從379億元增加到1461億元,推動我國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貧困地區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對困難群眾開展醫療救助補助,通過社保補貼鼓勵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不斷擴大工傷、失業保險保障范圍……一筆筆真金白銀投向民生關切處,保障網越織越密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畫卷更加溫暖動人。

  優供給,公共服務擴量提質

  黨的十八大以來,聚焦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致力於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國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十年來,我國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推動形成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供給格局,目前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萬個,床位數是2012年的近2倍。

  2011年至2021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1730億元,帶動地方加大投入力度,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7.78%。

  十年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將原有的6000多個文化館、圖書館,發展出9.5萬個分館和服務點。2016年至2020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累計1.83萬億元,年均增長6.75%。

  十年來,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加速改善。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快遞服務鄉鎮網點覆蓋率達98%,行政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99%﹔已建成縣域醫療共同體近4000個,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4%,“大病不出縣”目標基本實現。

  為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促進政府、社會、市場多元參與、通力合作,豐富托育、養老等領域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2014年以來,以PPP模式建設的消費領域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已達1492個、投資額1.2萬億元。2021年全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支出3479億元,自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13.6%,有效促進了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升。

  幼兒園、養老院裡歡歌笑語,文化館、體育館中人流不息……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擴量提質,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斷增強,更好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促服務,民生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這報完案還不到半個月!”去年9月,重慶綦江區蟠龍村糯玉米種植大戶蔡長康接過3萬余元的農險賠款時,驚訝又激動。當時,綦江大范圍的高溫少雨天氣給農業生產帶來較大影響。關鍵時刻,政策性農業保險賠款及時送達。

  十年來,在財政政策支持下,我國已成為全球農業保險保費規模最大的國家。2021年,中央財政撥付保費補貼333.45億元,為1.8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4.78萬億元。

  十年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科技、物資、裝備等投入的力度逐步加大。目前,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開工建設,全國“一盤棋”就近快速調配的布局基本形成﹔近30億元中央應急物資增儲完成,應對大災峰值需求的物資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無人機應急通信、水底機器人等一批重型裝備陸續列裝……

  急難時刻,財政資金為百姓織密“安全網”,送來“定心丸”。

  去年國慶節,西安市的“城管地圖”讓游客海峰直呼“貼心”:“想吃早飯,用微信小程序搜出‘西安城管地圖’,就能直接導航到最近的一處。”2020年以來,西安市財政出資4.15億元,實施包括政策通平台等多個信息化系統在內的“數字政府”項目,“城管地圖”是該項目的功能之一,市民可憑此“圖”享受放心早餐點查詢等12類便民服務。

  像西安這樣,十年來,在財政支持下,各地區各部門一體化政務服務效能大幅提升,“醫保異地結算”“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等創新實踐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城市引入現代科技手段賦能城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2日 01 版)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