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陝西頻道>>熱點時評

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民要論)

張紅宇
2022年04月06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民要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的重要部署,奮力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大國,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反復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堅持“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方針不動搖,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一是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從總量方面保障糧食生產能力。加強提高耕地質量力度,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二是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全面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淨化五大行動,逐步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開展科研大協作、大聯合,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好種業翻身仗。三是加快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基礎上,通過生物技術、裝備技術、綠色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集成融合,全面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最大程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最大限度保障糧食、油料、生豬、蔬菜等農產品穩定供給,滿足城鄉居民對優質農產品的多元化需求。四是保障種糧農民合理收益。按照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的目標要求,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堅持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安排,推進經營權有序流轉,形成糧食生產的規模化基礎,使種糧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有規模收益。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通過提供托管、半托管等生產性服務,降低種糧農民的生產成本,節約生產費用,提高種糧收益。靈活運用價格、補貼、金融、保險等多種政策工具,幫助種糧農民防范和規避生產風險,增加收益預期,提高種糧綜合效益。五是切實抓好黨政同責制度落實。看糧食問題不能僅從經濟上看,要從政治的高度、社會的關注度來對待糧食安全問題。今年是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第一年,要壓實地方黨委政府重農抓糧的責任,不斷健全糧食安全責任制,務必使制度安排發揮作用、見到效果。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要充分認識一些地方脫貧基礎還比較弱、部分脫貧群眾的返貧風險依然較高、個別返貧現象可能隨時出現的問題,防止精神鬆勁懈怠,防止政策急剎車,防止幫扶一撤了之,防止貧困反彈,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同時,著力構建長效機制。從短期政策看,設立5年過渡期,摘掉貧困帽子但不摘責任、幫扶、政策、監管。從長效機制看,要抓好兩個關鍵措施。一是抓好產業發展。在確保糧食安全,確保糧食總量增長、自給率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利用我國農業資源稟賦豐富多元的特點,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特色富民產業,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充分釋放農業多重功能,推動農旅、農文、農工結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民增產增收。二是抓好充分就業。通過加大脫貧人口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以工代賑、用好鄉村公益崗位等方式促進脫貧地區人口充分就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下大力氣推動脫貧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障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於全國農民平均水平,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礎。

抓好鄉村重點工作。鄉村振興是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全面發展,是農業農村農民全面振興,要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一是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工作。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豐富鄉村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多重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加快培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和特色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支持返鄉入鄉勞動力就業創業。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採取多種合作和聯合方式,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資源共享、成果共享、利益共享,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二是扎實有序做好鄉村建設工作。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堅持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加強農村道路、供水、用電、網絡、住房安全等重點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注重保護傳統村落,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逐步使農村具備基本現代生活條件。打造“數字鄉村”,提升鄉村信息化水平。聚焦農民急難愁盼問題,加大教育、醫療救助、社會保障等方面投入,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扎實有序做好鄉村治理工作。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台載體,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平台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宣傳教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鄉村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平安穩定。

夯實共同富裕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促進農民農村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著力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不斷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一是增加農業收入。通過推動農業生產資本集約、技術集成和專業化、規模化經營,以及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方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業收入。二是增加非農收入。促進農村勞動力到效率更高的領域和部門就業,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支持農民創新創業,加快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鼓勵發展家政、養老、護理等生活性服務業和手工制作等特色產業,支持臨時性、非全日制、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形式的靈活就業。三是增加財產性收入。穩慎推進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盤活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改革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農民收益。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四是保障轉移性收入。完善對農民直接補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在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基礎上,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加強農民生活兜底保障,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要更加注重向低收入群體、脫貧地區和糧食主產區以及困難群眾傾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06日 第 09 版)

(責編:鄧楠、吳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