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陝西邁上新征程(紅色地標巡禮·陝西篇)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瓦窯堡、楊家嶺、南泥灣……走進陝北,那川梁溝峁裡的紅色基因,深植於根脈﹔放眼陝西,這片紅色沃土上的人們,投身改革、積極建設,讓三秦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中,有三條與陝西相關,分別為“紅色陝西·聖地延安”精品線路、“能源陝北·科技西安”精品線路、“體驗關中民俗·品味陝西味道”精品線路。它們集中展示了三秦大地厚重的紅色歷史、澎湃的經濟動能、勃發的鄉村振興,在薪火相傳的紅色精神鼓舞下,銘記歷史、奮斗當下、砥礪未來。
銘記革命歷史
“紅色陝西·聖地延安”精品線路從西安出發,串起銅川市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照金薛家寨革命舊址,進入紅色延安,不僅包括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還有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中央紅軍和陝北紅軍會師地舊址、瓦窯堡會議舊址等紅色景點。
仲夏時節,走進銅川市耀州區照金鎮,薛家寨裡游人絡繹不絕。
站在高處眺望,眼前的山寨走勢雄奇。海拔1619米的寨身四面峻絕,壁立千仞。順著登山步道,一路拾級而上,山上4個天然岩洞映入眼帘。就在這方空間裡,曾建有4個紅軍寨子,設有修械所、被服廠、紅軍醫院等,可容千人,易守難攻。
20世紀30年代初,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在照金一帶開展革命活動,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成立了陝甘邊特委和陝甘邊革命委員會,創建了以照金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隨著黨政軍領導機構遷駐薛家寨,這方峭壁石崖,成了紅軍和游擊隊的大本營。
“這兒地方不算大,僅幾米高。”行至紅軍寨洞內,漢中游客王少波看著當年的連鍋灶、堞牆工事,感慨不已,“遙想當年,這岩洞面對的,定是槍林彈雨、炮火烽煙。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精神,讓人心生敬佩。”
離開銅川一路北上,穿過疊疊山峁,便抵達革命聖地延安。
走進延河岸邊的延安革命紀念館,大量珍貴的革命文物正火熱展出,帶著慕名而至的各地游客,穿越回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歲月。20世紀30至40年代,黨中央在延安戰斗生活了13年,培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我們遴選出一批革命文物,制作‘延安·延安’系列短視頻。有斑駁的‘小炕桌’,有惑敵的‘假機槍’……”展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沒有來延安的游客,也能通過網絡,感受紅色延安的魅力。”
火爆的,不只是革命紀念館。在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等地,游客熙熙攘攘﹔吳起、甘泉、安塞、延川等區縣的紅色景點,也吸引了眾多游人前來打卡。
日前,攜程發布《2021上半年紅色旅游大數據報告》,在十大“上半年最具人氣的紅色旅游目的地”中,延安位列第五。在“50、60后”最喜愛的前五名紅色旅游景區中,延安的楊家嶺、棗園、寶塔山均位列其中。
點亮經濟動能
“能源陝北·科技西安”精品線路,串起塞上榆林的多家能源化工企業,以及關中地區的西安閻良航空科技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等,展現出三秦大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澎湃動力。
2011年,未來能源化工在榆林成立。沒幾年,一座佔地3000多畝的現代化生產裝置,在塞北大地拔地而起。走進廠區,機器轟鳴聲中,煤炭正在深加工。這在中國大型煤間接液化技術工業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未來能源”並非孤例。北元化工、榆樹灣煤礦、延長縣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陝北大地上,能源化工產業勢頭正勁,發展得如火如荼。
從陝北南下,走進西安航空基地,閻良航空科技館前,一群小朋友正在拍照合影。科技館的各類實體飛機極具人氣。飛行原理、飛機構造、飛機設計……生動的航空科普之外,還有飛行模擬艙、三維滾環等模擬互動體驗。
“這兒的飛機很炫酷,今天大飽眼福!”和父母一起來參觀的小學生黃文博興奮不已,每個展廳都看得認真仔細,“中國航空真是牛!長大了,我也要當飛行員。”
筑起“航空夢”,崛起“航空城”。目前,集飛機設計、生產制造、試飛鑒定、旅游體驗等為一體的航空產業集群,已在西安航空基地初步構建,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新型航空產業帶。
放眼三秦大地,能源化工、航空產業發展亮眼,現代農業也開出“科技之花”。
走進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眼前各色蔬菜長勢喜人。“每種作物,都有自己的‘健康檔案’。”園區工作人員介紹,“這裡農業生產標准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技術跨界融合,還與很多‘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合作。”
農業洋溢“科技范兒”,也帶火了旅游業。今年“五一”期間,楊凌的農庄採摘、農業研學等旅游線路非常火爆。果蔬園裡,“親子採摘”走俏,聖女果、大櫻桃等果蔬備受青睞。
發力鄉村振興
“體驗關中民俗·品味陝西味道”精品線路,主要覆蓋關中地區,包括西安市東韓村、周至水街,咸陽市袁家村、馬嵬驛、茯茶小鎮,寶雞市西岐民俗村、大水川等景點。
驅車來到西安周至水街,轉過門廊,一汪碧水映入眼帘。游人泛舟水面,竹棹輕搖,漾開層層漣漪﹔岸邊楊柳搖曳,軒窗低倚,畫欄疊開。濱河的清新水景,引來游人如織。
但在前些年,這裡卻是另一番模樣。水街前身是一條干涸河道,垃圾成堆,污水橫流。后來,經過生態修復、改造提升,蝶變為“綠色樣板”。不出幾年,環境美了、游客多了,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
與主打“濱河生態”的水街不同,咸陽市袁家村的“流量密碼”,則是滿目琳琅的美食。2007年,袁家村試水鄉村旅游,如今十幾年過去,當年的小村庄已在全省開了十幾家城市店。
粉湯羊血、驢蹄子面、涮鍋油餅、蜂蜜粽子……村裡小吃街上,游客大快朵頤,絡繹不絕。“不光是美食,藝術街、酒吧街也建了起來。過夜游客增多,每逢假期,民宿常常爆滿。”袁家村干部介紹說,豐富的業態帶動周邊2萬多農民增收,本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從咸陽一路西行,寶雞市的西岐民俗村也頗具特色。正宗的岐山臊子面,吸引眾多游客前來體驗。品嘗完醋粉、鍋盔等地方美食,還可參觀臊子面的制作工藝,親身體驗西府民俗和農家生活。不遠處,周公廟景區文化積澱深厚,讓這濃郁的民俗風情,浸染了穿越時光的別樣味道。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7月08日 第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