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掃碼”時代,如何讓老年人也安享便利?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劉翔霄

2020年10月24日11:33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手機掃碼”時代,如何讓老年人也安享便利?

新華社太原10月24日電 疫情防控所需要求出示健康碼,有老人翻遍手機也找不出“碼”﹔有些景區、地鐵站“僅支持掃碼支付”,有老年人拿著現金無可奈何﹔不少城市看病、買火車票要手機預約,一些老年人離開子女寸步難行……

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增至2.54億,佔總人口的18.1%。有人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將增至4.87億,人口老齡化水平將升至34.8%左右。當老齡化社會遭遇“手機掃碼時代”,兩者如何並行不悖,讓老年人也安享便利?2020年重陽節之際,記者對此展開走訪調查。

處處掃碼 大事小事成了“兩眼一抹黑”

前不久,呼和浩特市退休老人王先生乘地鐵去機場,到達地鐵站后發現人工售票窗口沒人。一位乘客提示他,得先通過手機掃碼下載App,然后通過此App買票或者掃碼進站。他在手機上操作了半天,急得一頭大汗,血壓都升高了,還差點誤了飛機。

國慶期間,太原市退休工人張女士到江蘇揚州市瘦西湖景區游玩。到達景區后才得知,景區不設人工售票窗口,全部需要用手機掃碼預約支付。“好在有兒女跟著,不然真是挺緊張。”68歲的張女士說。

因疫情原因,如今很多公園要求游客出示健康碼,因為不會用智能手機,一些老年人連公園的門都進不去﹔交手機費、打出租車、到商店買東西,被頻頻拒收現金﹔因為不會用手機買票、挂號,很多老人隻能一趟趟跑火車站、跑醫院……

記者一位朋友老家在山東,父母親都上了歲數。前段時間,他的母親患病想挂專家號,老父親往醫院跑了幾趟都空手而歸。這位朋友想通過微信平台挂號,卻被提示是外地手機號,僅本地手機號用戶才能預約。無奈之下,身在山西的他隻好給山東的親戚打電話,才最終解了家中的“燃眉之急”。

記者走訪中,不少老年人感嘆,智能手機應用為現代生活打開了一扇“快捷之門”,卻把不少老年人擋在了快捷之外。

多因素導致老年群體服務受阻

今年年初,央行在我國7省份進行抽樣調查,獲取有效問卷2萬余份。調查顯示,未使用電子支付工具的受訪者比例為17.6%,人物特點是老年人、低學歷、低收入、退休人員、農村地區。其中,60歲以上人群當中使用電子支付的僅為51%。

“由於身心特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等多方面原因,老年人接受新信息、學習新技能的能力較弱,對智能設備與智慧生活的適應比年輕人慢。”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於寧說,尤其是高齡老人,這方面遇到的困難相對更多。

她分析說,當前很多場合需要智能手機掃碼或下載安裝App才能開展相應服務與操作,但部分產品並沒考慮到老年人的群體特點,產品讓老人學習起來較為復雜。況且,不少老年人用的還是“老人機”,掃碼功能都不具備,更無法進行其他操作。

事實上,適合老年人用的手機不需過多附加功能與高端配置,隻要能夠具備基本的掃碼支付與App安裝使用等功能即可。但記者走訪中發現,目前,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適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手機,市場上還不多見。由於手機功能過多,甚至出廠就綁定了很多卸載不了的應用,老年人常用的功能不能清晰展示﹔手機界面字體過小,沒有照顧老年人的視力因素等。有的老人擔心上當受騙,對掃碼支付存有一定的戒備和排斥心理。

專家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日常出行、醫療保健、觀光游覽還是疫情防控,都應充分考慮到更多群體特別是老年人群體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安排。

多一些為老人著想的小細節

受訪人士認為,社會需要進步,但也應設身處地為老人著想。在發展智能化服務的同時,仍需多方面發力,真正以人為本,給老人更多幫助,讓老人享受到基本的服務和便利。

“家庭成員對老人的帶動很關鍵。”太原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權益保障處處長完釗說,年輕人要有意識地和父母多交流,教他們怎樣綁定銀行卡,怎樣在卡裡設置小額度。

太原市老齡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郝建業建議,要多發揮老年大學、老年活動中心以及志願者服務團隊的作用,對老年人進行智能手機操作的“速成式”培訓。“老年人要自尊自愛,活到老學到老,不能拒絕再學習,要力爭對智能手機懂得一二。”

對於服務單位,完釗還建議說,“人工服務通道需要適量保留,這不僅是對老年人有利,還也能為手機沒電、欠費或是忘帶手機的人提供服務,這些細節是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重要體現,更是重要檢驗。”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