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裡潤鵬城——“品質交通”的深圳實踐

新華社記者 孫飛 毛思倩

2020年10月20日10:36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春風十裡潤鵬城——“品質交通”的深圳實踐

新華社深圳10月20日電題:春風十裡潤鵬城——“品質交通”的深圳實踐

春風隧道,十裡連城。

這條由4800噸重的盾構機如“蚯蚓”般掘進的智慧之路,建成后將大大改善深圳老城區的擁堵情況。

40年來,從一條柏油馬路都沒有,到快速發展電動公共交通、建設城市慢行系統……日漸高效宜行的交通體驗,如春風拂面,潤澤鵬城的創新發展。深圳以“品質交通”為抓手,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路。

道路精品質 立體構建智慧化

地下約30米處,一條巨型“蚯蚓”每天前進4米,地面上的道路安然無恙、車輛川流不息……

曾幾何時,這裡是附近居民的“痛點”、交通通行的“堵點”。

擁堵問題怎麼辦?修隧道是可行方案。地質條件復雜如何處理?“大國重器”來幫忙。

中鐵隧道局春風隧道項目黨工委書記陳春彬介紹說,春風隧道全長5.08公裡,使用的“春風號”盾構機直徑15.8米,推力達2.4萬噸,相當於長征五號火箭推力的24倍。

今年4月,春風隧道在地下和深圳地鐵9號線鹿丹村站A出口“擦肩而過”。這“繡花針”的功夫,歸功於背后的“數字大腦”——北斗定位、智能化等先進技術,對隧道和周圍樓房等設施的精確監控和感知。

下地、入海、穿山、架橋……如今“飛天遁地”的交通網絡與往昔形成鮮明對比。“老深圳”楊洪祥還記得,1982年他剛來深圳時,這裡一條柏油馬路都沒有。近40年來,深圳交通路網迅速發展,道路通車總裡程超7000公裡,地鐵運營總裡程近400公裡。

然而,隨著人口持續增加,深圳面臨城市治理承壓明顯、發展空間不足等諸多挑戰。自我挖潛、立體構建,深圳以前沿理念、技術突破推動交通管理創新和品質躍升。

2019年7月,深圳首條“智慧道路”僑香路揭開面紗。這裡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架設了700多個集照明、WiFi熱點、信息發布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智慧燈杆。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智慧交通處處長徐忠於說,“智慧道路”的信號燈可以優化配時,實現“車多放車、人多放人”的感應控制,提升通行效率和出行體驗。

公交新品質 全速推進電動化

國慶節期間,家住深圳蛇口的林靜發現,附近地鐵2號線的導向標志出現了以往沒見過的站點。不久,她就可以帶著家人搭乘地鐵去深圳東部的鹽田觀賞海景,而不用開車橫跨大半個城市。

深圳目前汽車保有量超過353萬輛,其中絕大部分是私家車。多年來,為了緩解特大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深圳大力推行綠色出行,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是前提。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於寶明說,深圳正在全力構建現代化國際化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及高品質高效能高融合城市交通運行體系,努力為增強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提供戰略支撐。

目前,深圳有常規公交線路898條,線網總長度3367公裡,日均客流量1000萬人次,高峰期公共交通佔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2.6%。軌道交通方面,目前已有10條地鐵線路建成通車,日均客流量達到560萬人次。

綠色交通不僅依靠多使用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本身也得向“綠色”靠攏。

電動大巴、電動出租車、電動中巴……在深圳,新能源公共交通車輛隨處可見。

業內專家算了一筆賬,純電動公交較柴油大巴節能72.9%,年度總節能約36.6萬噸標准煤。以此計算,深圳全市公交每年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5.3萬噸,減少氮氧化物、顆粒物等污染物排放量431.6噸。

從10年前推廣新能源車輛至今,深圳全市專營公交車輛已全部實現純電動化,純電動出租車比例超過99%。純電動公交及出租車的大規模推廣使用,也帶動深圳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目前深圳還在全力推進網約車、物流車等營運車輛電動化。

慢行優品質 微笑生活精細化

1206個,是深圳公園的數量。

不少市民開玩笑說,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深圳,已分不清是“城市建了很多公園”還是“公園裡建了座城市”。

美景需要細品,快節奏也需要“慢時光”。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圳在“5公裡公交、長距離軌道為主”之外,聚焦打造“1公裡步行到達、3公裡自行車騎行”的“15分鐘微笑生活圈”。2017年至2019年,深圳已建成自行車道約808公裡。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近年來越來越多市民喜歡騎自行車和步行,在親近自然中尋求微笑生活,在休閑鍛煉中獲得健康體魄。

為滿足居民多樣化出行需求,深圳今年還啟動了跨區自行車專用道建設,編制慢行骨干網規劃。未來,騎行愛好者和通勤居民可以通過自行車“快速路”,實現更為順暢的自行車出行。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9月發布了深圳首部自行車交通發展專項規劃,明確自行車與其他交通方式同等重要,並在路權網絡、停車設施、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支持,未來新建及改擴建道路100%設置自行車道。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