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保安全 出游添幸福

旅游興旺來之不易

記者 趙 珊

2020年10月16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旅游興旺來之不易

  6.37億人次!4665.6億元!中國旅游在國慶假期交上喜人的成績單。國內游強勁復蘇,消費信心倍增,旅游發展潛力集中釋放。極具韌性的中國旅游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亮眼的一道風景。

  釋放強勁需求

  在如畫的川藏318國道自駕,在中共一大會址與家人共同緬懷革命先烈,在安吉帳篷客酒店遇見美麗鄉村,在三亞免稅店買買買……因疫情暫停的出游腳步重新踏上旅程,中國游客在旅途中感受美好生活。

  “漫長的10個月,久違的中國旅游終於又紅火興旺了!”國慶期間,這是記者從旅游業者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據統計,攜程平台上機票、火車票、汽車票、用車等各類出行方式均全面增長,機票訂單量環比9月增長超過100%,火車票訂單量環比增長超過300%,汽車票環比增長超過200%。門票預訂量同比去年增長100%。交通、酒店、景區、度假產品等迎來全線飄紅,中國游客出游需求依舊強勁。

  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統計顯示:第三季度游客出游意願達80.22%,同比恢復九成左右。國慶假期人們的“二次出游”意願強烈,不少人在假期中段返程后二次短途出游和多次本地休閑。可喜的是,許多農村居民也廣泛參與旅游消費,選擇自駕游的比例超過四成。

  10個月,中國旅游業走過一條難忘之路。疫情來襲迫使行業按下暫停鍵,收入歸零,跌入谷底,但旅游業界堅信中國旅游市場依舊穩固,中國游客的旅游消費需求仍然旺盛。因此,旅游人在“寒冬期”堅定信心、苦練內功,探索創新之路。本報旅游版與中國旅游共同迎接大考,及時研判行業發展形勢,連續推出中國旅游鍛造韌性、淬火前行,中國旅游迎難而上尋生機、危中求機謀轉型等多篇深度報道,提振信心,與中國旅游共克時艱。從開放本地游、跨省游到全面恢復國內游,中國旅游逐步走出陰霾,奔向光明。

  展現經濟活力

  在防控安全持續向好,中國人的幸福需求得到集中釋放。國慶假期,北京共接待游客998.2萬人次,較去年假期增長8.4%,旅游總收入115億元,較去年假期增長2.9%,雙雙實現正增長。商務部數據顯示,海南離島免稅購物異常活躍,國慶前7天,海口、三亞、瓊海等4家免稅店零售額同比增長167%,免稅購物人次同比增長64%。

  中國國內游擁有超級大市場,國內游發展的基本面從未變,旅游接待規模保持穩固增長,從2011年的26.41億人次,增長到2019的60.06億人次,總體增幅127.41%,收入規模從2011年1.93萬億,增長到2019年的5.73萬億,總體增幅196.89%。

  旅游業是一面鏡子,清晰地照射出中國經濟跳動。6.37億人次出游的背后凝結著14億人民共同抗疫的努力成果和中國經濟的底氣。紅紅火火的旅游消費,體現了中國經濟巨大的發展韌性,也展示著中國經濟的活力和希望。

  中國旅游的興旺勢頭也吸引了世界的關注。“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到接近正常狀態。”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刊文點評中國黃金周。美國彭博社評論認為,中國國內旅游的活躍度凸顯了中國經濟復蘇的實力。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指出,國慶期間,數億名中國游客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復蘇。這一假期可被視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消費支出的一個重要晴雨表。

  走高品質之路

  人氣旺而不扎堆,景區火而不擁堵。今年火紅的國慶旅游市場雖然游客多了,但出游品質較以往卻有明顯的提升。疫情以來,“預約、限量、錯峰、有序”已成為一種常態,“無預約不旅游”“光盤行動”也成為游客休閑消費的新習慣。數字技術在出游預約、行程安排、客源分流、消費引導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國慶假期,除部分開放式免票景區外,超過94%的5A級旅游景區實施分時預約制度。游客總體滿意度85.71分,景區滿意度86分,較端午節進一步提升。

  各地各景區紛紛豐富產品供給、優化公共服務、運用數字技術,帶給游客嶄新的旅游體驗。中國國內游正在加速創新,觀光旅游轉為休閑度假已成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游客傾向在一個目的地多住幾天,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深入發掘當地美景和文化。城市公園、休閑街區、夜間美食、城郊鄉村的旅游消費活躍度非常高。

  各大景區、主題公園和公共場所的文藝表演,特別是藝術引領、科技支撐的旅游演藝項目深受廣大游客喜愛。武漢的《夜上黃鶴樓》、西安大唐芙蓉園的《大唐追夢》、溫州的《塘河夜畫》、鄭州的《黃帝千古情》等沉浸式夜間演藝項目廣受游客追捧。上海、南京、福州等地推出的“博物館奇妙游”,豐富了市民的夜間文化生活,延展了游客的體驗時空。

  中國旅游研究院預計全年旅游經濟呈“U型”恢復和振興發展態勢將是大概率事件,建議擴大冬季旅游產品的優質供給,重視冰雪旅游、避寒旅游、鄉村旅游、體育旅游等需求的變化,結合民宿、運動、度假、溫泉、研學等開發新的冬季旅游項目。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