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峪口村有個“非遺鄉集”

記者 仵永杰 文/圖

2020年09月28日06:48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小峪口村有個“非遺鄉集”

楊帆(左一)為游客介紹魚化泥叫叫的制作技藝。

楊帆(左四)和藝人討論“非遺鄉集”的發展願景。

屋外是泥,屋內也是泥。屋外,青瓦紅磚、木椽土牆建成關中民居。屋內,用泥土燒制的魚化泥叫叫活靈活現、頗具神韻。

楊雲峰一輩子與魚化泥叫叫打交道,他看著這門技藝從“玩意兒”變成“非遺”。從父親手中接過制作模具,楊帆繼承了魚化泥叫叫制作技藝。但隨著魚化寨的改建拆遷,以傳統村落為根基的魚化泥叫叫不知何去何從。

西安市長安區王莽街道小峪口村位於秦嶺腳下,這裡仍保留著傳統村落的風貌。之前的小峪口村很少被外界知曉,它和多數鄉村一樣沉寂。擁有非遺手藝的新村民來到這裡改造廢棄宅院、打造“非遺鄉集”,與原村民形成新的社會關系,吸引流量並寄托著每個人的田園夢。

文化交流也成為“非遺鄉集”的常態。9月20日,一場以“如何利用優質內容及流量平台傳播非遺文化”的講座在小峪口村舉行。

泥叫叫回到關中民居

2019年12月,楊帆作為景觀設計師參與小峪口村改造設計。他始終認為,必須在鄉村改造中注入文化元素,而產生於鄉村的非遺是鄉村文化最合適的體現。

鄉村對楊帆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從小在魚化寨長大,常聽老人講述村子的歷史。他常在村子裡“轉街”,會有一種魚在水中的自由感。“鄉村是熟人社會,每個人在其中都會感覺到自在舒適。”楊帆說。

多年以前的魚化寨,許多村民以制作魚化泥叫叫為生。如今,隻有楊家父子還在堅持這項技藝。但是,魚化泥叫叫的依附環境由傳統村落變成城中村,並且將要建成高樓。楊帆說:“離開傳統村落,非遺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楊帆一直在為魚化泥叫叫尋找“容身之處”,小峪口村也在尋找能夠承載鄉村精神內核的文化載體。

兩者一拍即合。楊帆決定將魚化泥叫叫“搬”到小峪口村,他從一個設計者變成參與者和主體。2020年初,楊帆與小峪口村村委會簽訂合同,以每年8000元的價格租下一處廢棄宅院,租期為20年。

5月,這處廢棄宅院開始改造,所有的改造想法均出自楊帆。保留原來的紅磚牆,換上新的木椽和青瓦。整個院落呈開放式,出門遇山、推窗即林。空間沒有束縛,反而依靠靈動的構造獲得自由。

文化隨人的遷徙而產生變化。相傳,魚化泥叫叫是外地人為躲避戰亂,逃到魚化寨並將技藝帶至此地。如今,在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楊帆將魚化泥叫叫帶到了小峪口村。

小峪口村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以及小而精的村落形態,成為“非遺鄉集”實踐地打造的基礎優勢,村落閑置的宅基地成為非遺工坊的最佳研習場所。非遺項目的植入為基地嵌入核心內容,形成“非遺鄉集”集散場所。

新村民找到“家”的感覺

在廢棄宅院改造之初,楊帆要求將大門緊閉。“當我們進入村子時,村民以一種好奇、驚訝的態度看待我們。”楊帆說,“我們是外來戶,之前也沒和村民打過交道,擔心會遇到麻煩不好處理。”

直到必須要推倒一面舊圍牆時,新村民和原村民的關系才建立起來。經過改造后的宅院首次呈現,村民從圍牆缺口處走進走出,好奇地打量院落中的一切,驚嘆廢棄宅院竟能改造得如此漂亮。

一個年輕人竟然能將廢棄宅院變成古朴的關中民居,這令村民們大開眼界。大家漸漸對他認可並且高看,楊帆還被小峪口村評為新鄉賢。

有村民偶爾來到楊帆的院子,看到桌上的插花,非常驚喜地稱“生活有情調”。院門漸漸打開,有婦女抱著小孩來閑轉,還有老者過來看楊雲峰做魚化泥叫叫,並且嘗試學習制作技藝。

楊帆在小峪口村找到“家門口”的感覺,他毫無顧忌地走在村道中。不論熟人生人,他總是熱情地打招呼。他甚至知道多數村民的家庭情況——幾口人、種植哪些作物。遇見收獲而歸的村民,他會說“今年收成好”。碰到在修房子的老鄉,他說“門面闊氣”。

“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將村民搬遷,更多的是新村民與原村民之間的相融。在本質上,村子在改造過程中需要文化載體,非遺在保護中需要村子和村民作為土壤。”楊帆解釋說。原村民的生活也因為楊帆的到來發生變化。村民說,自從楊帆來到小峪口村打造“非遺鄉集”,來這裡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王莽街道黨工委書記謝斌說:“小峪口村村委會為新村民在村子發展提供便利,新村民和小峪口村村委會簽訂租房合同,維護新村民和原村民雙方的利益。原村民租金收入有保障,新村民能夠沉下心搞藝術創作。”

新地標“非遺鄉集”開集

在小峪口村進行廢棄宅院改造,楊帆為魚化泥叫叫尋找到“安身之所”,也為人們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場地。“簡單地說,是給身體和心靈放鬆的地方。”楊帆說,“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小峪口村,每個人似乎都有一個田園夢,感覺我做成他們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

8月29日,在小峪口村“非遺鄉集”開集現場,楊帆作為“非遺鄉集”的發起人表示:“‘非遺鄉集’是集非遺傳承、文化體驗、研學授教為一體的綜合式文化聚群存在,是‘非遺+扶貧’‘非遺+研學’‘非遺+旅游’的鄉村沉浸式非遺實踐基地,是美麗鄉村精神文化建設的新高地,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家園。”

越來越多的非遺藝人將非遺項目“搬”過來,“非遺鄉集”初具規模。當新的探索及有效的模式形成之后,在保証傳承“非遺”的前提下,讓非遺真正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形成獨特且可推廣的“非遺鄉集”品牌,成為城市生活體驗地和生活打卡地。

小峪口村“非遺鄉集”相關研學、藝術交流等活動正在進行。非遺藝人聚集使藝術觀點碰撞、藝術火花迸發。比如,楊帆建議將土織布和世界名畫結合起來,兩種不同的藝術結合碰撞之后會產生新的東西。

楊帆介紹:“‘非遺鄉集’將吸引有規模、有特色的運營團隊,構建‘非遺鄉集+體驗式民宿+村落集體經濟服務’的運營模式,引進雅集、茶品為服務配套的業態,推出服務於藝人、游客、體驗者的休閑旅游基地,打造有景可看、有藝可研的新型旅游業態。”

“這種形式盤活了農村閑置空院,壯大了集體經濟。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打造村庄的人居環境,為游客做好相關配套服務產業,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謝斌說。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