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見綠、出門見園——深圳成為“公園裡的城市”

新華社記者王豐、周穎

2020年09月25日10:32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推窗見綠、出門見園——深圳成為“公園裡的城市”

新華社深圳9月25日電 題:推窗見綠、出門見園——深圳成為“公園裡的城市”

40年,從兩個公園到“千園之城”,深圳公園數量的變遷,從一個側面見証了特區的發展。

出門500米可達社區公園,2公裡可達城市綜合公園……在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園遍布山林、海邊、社區、街邊,這些公園夯實了特區的生態基礎,串聯起千萬深圳人的宜居夢想。

“全域公園”塑造綠色特區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時,全市隻有兩座公園。40年來,深圳的公園建設幾乎是從荒山、灘涂、泥濘地上起步,和特區同步發展。

1982年至1990年,深圳先后建成了荔枝公園、人民公園、兒童公園、洪湖公園、仙湖植物園等公園﹔1992年第一版《深圳市綠地系統規劃》完成編制,特區園林綠化成體系發展……

此后,《深圳市綠地系統規劃(2004∼2020)》《深圳市公園建設發展專項規劃》等一系列規劃相繼出台﹔2006年起,深圳開始精心構建“自然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建設體系。

“城市中央,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園構成城市的綠色軀干﹔一些可用的綠地、住宅區邊角的地方都拿出來‘見縫插綠’,形成社區公園﹔城市近郊山林、綠地、自然山體和海岸建成森林郊野公園等自然公園。”深圳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梁治宇說。

截至2019年底,深圳累計建成各類公園1090個,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超90%,成為名副其實的“公園裡的城市”。

“深圳國際園林花卉博覽園、蓮花山公園、仙湖植物園被評為國家重點公園,人民公園被評為世界月季名園,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是國家級地質公園……這些公園像一顆顆綠色明珠,構成了深圳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副局長楊雷說。

“共治共享”普惠民生幸福

所有市政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拆除公園圍牆,使公園與城市融為一體﹔不斷完善提升公園內文體設施配備﹔建設自然教育中心,賦予公園科普功能……公園數量飛速增長背后,是公園品質與功能的著力提升。

今年44歲的加裡來自美國洛杉磯,深圳開放、包容、創新的氣質以及美好的自然環境,讓他決定定居這裡。2009年,他專門編寫了一本導游手冊,介紹深圳的公園。“深圳在保持自然環境和美麗綠化的同時,發展速度和建設成果令人驚嘆。”他說。

“共建共治共享”一直是深圳建設“千園之城”倡導的理念。2019年,深圳在全市啟動社區花園和郊野徑手作步道計劃。

社區花園計劃旨在發動生活在同一社區的居民,共同參與把附近的社區公園、邊角綠地、小區綠地營造成美麗的花園,並提供日常的管理和維護﹔郊野徑手作步道計劃是在自然公園的山林,修建純手工為主的無鋪面自然步道,杜絕千篇一律的水泥、花崗岩鋪面,滿足人們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的需求。

“生活在深圳的市民既能推窗見綠、開門見園,又能徒步山林、漫步郊野,聽鳥叫虫鳴,聞花香草香,充分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意境。”楊雷說。

“山海連城”邁向“世界級公園城市”

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是深圳最引以為傲的自然稟賦,二千余公裡綠道依山傍海,風景如畫。

在深圳,行人在艷陽下行走也不會一直暴晒,綠道網絡貫通全城,給市民帶來片片蔭涼。目前深圳建成綠道超2400公裡,形成以區域綠道為骨干,城市綠道、社區綠道為補充的綠道網絡體系。

打開深圳的地圖,大大小小綠色斑塊星羅棋布,一千余座公園、二千余公裡綠道,萬物並育、花繁四季,繪就出一幅“山海連城”的城市畫卷。

深圳計劃2020年建設社區花園120個,建設郊野徑50公裡,每年新建或改造公園30個以上﹔到2025年建成社區花園600個以上,建設郊野徑200公裡以上﹔到2035年全市公園總數力爭達到1500個,建成社區花園2000個以上,建設郊野徑500公裡以上。

未來,深圳還將依托眾多山體、海灣環抱、十條河流、百條城徑、千座公園的良好生態空間框架和優美城市綠化環境,打造“世界級公園城市”,並在構建更科學的公園分類分級體系、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等方面發力。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