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作家給留守兒童寫信,解答“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2020年09月18日16: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網文作家給留守兒童寫信,解答“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8日電(記者 宋宇晟)“奶奶每天都在念叨: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對於不少人來說,這樣的問題可能不會出現在人生中,但對於12歲的“留守兒童”李美來說,這正是她成長中的疑惑。

在前不久的“99公益日”,一些網絡文學作家給像李美這樣的鄉村留守兒童寫信,以書信形式為他們答疑解惑。其中,網文作家意千重就給李美寫了一封信。

作為一位曾有駐村扶貧經歷,又同樣來自山區的網文作家,意千重似乎對這件事感觸更深。最近,她接受了記者採訪。

意千重來自雲南,她的家鄉也曾是個“特別落后的地方”。

在她看來,知識對於偏遠山區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可能更為重要。而這樣的認識或許都源於父親的一席話。

“父親告訴我,女人如果不能養活自己,嫁了人也是吃的受氣食,一輩子不開心。我幡然醒悟,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應該是早早嫁人生子、吃受氣食、一輩子圈在家裡做家務的樣子,於是奮發圖強,認真念書。”

依靠知識走出大山的意千重,又因為喜歡讀書寫作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在網上寫小說。回望自己的經歷,意千重感慨,“我的這一生都是知識改變的。”

也因此,在她駐村扶貧的時候,格外關注留守兒童的情況。

2017年,意千重在單位的安排下到雲貴川三省的交界地的一個村子駐村扶貧。

大山深處的山路難走,有些山路甚至兩邊都是懸崖。不過這裡出產的一種筍子卻尤為鮮美。用意千重的話說,“那是她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筍子,但因為隔絕在大山裡面,沒有辦法送出去。”

大山的隔絕讓留守在此地的村民多是老人和孩子,其中的一些人觀念陳舊。甚至有家長讓一個還在讀初二的女孩輟學嫁人。意千重當時也和村干部一起去給這家人做工作。

顯然,在類似境況中成長的留守兒童多多少少都會面臨“讀書有什麼用”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在今年“99公益日”由網文作家給留守兒童寫信的活動中,半數信涉及的問題都與“學習是否有用”相關。

意千重告訴記者,在這個問題上,她之前所在駐村扶貧的當地學校校長挺有想法。“學校專門給這些留守兒童開設一個烹飪課,每個星期上課,學生們最起碼回家可以自己弄一口飯吃。”

但這仍只是教授留守兒童一些生活技能層面的東西。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類似這樣的物質層面問題相對容易解決。

意千重覺得,這個年齡的留守兒童最需要的還是關愛,來自父母的關愛。“爺爺奶奶、學校無法替代父母給他們的安全感,還有就是他們在學習教育上面有一些錯誤的東西,可能缺乏正確的引導。”

“我見過一個孩子他就不想讀書,怎麼跟他做工作他都不願意,他就想出去打工,跟他說你出去打工,多學一點出去打工也可以輕鬆一點,比別人多賺一點,他聽不進去。因為他父母長期都不在身邊,他自己在那裡待著覺得很無聊,向往外面的世界。”

當然,留守兒童中也不乏成績優異者。

本月初已經到北大考古系報到的鐘芳蓉,此前就因她“留守兒童”的身份和選擇報考考古專業而備受輿論關注。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說自己能理解父母不在身邊,也能體諒他們。

可當談起父母時,鐘芳蓉也說了這樣一句話:“很久不見,一年見一次,感覺有點不熟。”

當記者問意千重,“對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來說,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時,她給出的答案就是“來自父母的關愛”。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意見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今年6月,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針對留守兒童得不到適當照護、缺乏親情關愛的問題,草案二審稿進一步壓實監護人責任,細化有關措施。

草案規定,明確委托照護“應當委托具有照護能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代為照護”“聽取有表達意願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見”,並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與未成年人和被委托人至少每月聯系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心理等情況,並給予未成年人親情關愛。

在採訪最后,意千重告訴記者,希望看到自己這封信的李美小朋友以及所有留守兒童“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一定要加油”。(完)

(責編:任志慧、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