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梨樹縣推廣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

秋糧又要豐收啦!(慶豐收 迎小康)

記者 李家鼎

2020年09月18日06: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秋糧又要豐收啦!(慶豐收 迎小康)

開欄的話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今年夏糧豐收大局已定,秋糧要爭取有好的收成。”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今年以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各地各部門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指明了方向。

農業根基穩,發展底氣足。各地各部門和廣大農民群眾克服疫情和災情影響,努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為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作出重要貢獻。

瓜果飄香、稻黍收成的時節,我們就要迎來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本報記者深入田間地頭、村頭場院、鄉鎮集市,與農民群眾共享豐收喜悅、共迎全面小康。從今天起,“慶豐收 迎小康”欄目陸續刊發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

伴著陣陣秋風,昨夜又飄起小雨。天剛蒙蒙亮,57歲的楊青魁就下了地,“還有半個月就要收割,我再來瞅瞅庄稼。”

老楊一頭扎進大田,隻見一排排一人半高的玉米稈子粗壯挺拔,沿著寬窄相間的壟行整齊排列。老楊用力掰下一穗,仔細打量,“沒虫眼,粒大,壯得很!今年保守估計一公頃能打2.2萬斤。”

在吉林省梨樹縣,老楊的康達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不算“大戶人家”,但也小有名氣:是最早一批採用“梨樹模式”對黑土地進行保護性耕作的專業合作社。

作為全國聞名的產糧大縣和黑土地集中連片區,梨樹縣的黑土地曾長期“透支”,土層變薄,有機質下降。2007年,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聯合梨樹縣農業部門,探索“秸稈覆蓋寬窄行免耕”的保護性耕作新模式:不收不燒,將頭年的秸稈悉數“奉還”土地﹔再將原本60厘米等寬的壟距改為80厘米和40厘米的交替排列﹔土地不深鬆,直接撒種子。

“說著簡單,可要是種黃了,來年咱喝西北風?”起初,社員們議論紛紛。“跟著科學走,能有錯?”老楊決定先拿出15公頃土地做試驗,“黃了算我自己的。”

等到來年出苗時,大伙兒都吃了一驚:苗出得齊溜溜,秸稈腐爛后讓土質油光發亮,寬窄行還使整體播種密度增加30%,稈子長得又粗又壯,“踹一腳都踢不倒,還能自己彈回來。”原來,秸稈全部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防止了風蝕和水蝕,庄稼整體密度的提升和不深鬆的耕作模式,都大大增強了玉米抗倒伏能力。

一下子,全部社員都成了新技術的“粉絲”。大家一致決定全社60公頃土地全部採用保護性耕作,從那以后每公頃產量就沒下過2萬斤。而在實行保護性耕作之前,老楊的地最多每公頃打1.8萬斤糧。

如今,梨樹縣建立了100個“梨樹模式”示范推廣核心基地,全縣210萬畝耕地採用了保護性耕作模式。

“今年不容易,先有疫情,后遇台風。可是,秋糧豐收我心裡有底!”開春時,老楊也曾擔心新冠肺炎疫情會影響春耕,但縣裡及時開辟了網購渠道,還規定農資車輛“下鄉一路綠燈”,“網上下單,第二天種子化肥全到位,比過去還方便。”

走進合作社庫房,15套大型農機具整裝待發,十幾名社員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最后的檢修。

“過不了幾天,這些大家伙就要開進地裡收割啦!”又是一年豐收時,老楊望著庫房外的黑土地,眼裡都是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8日 第 02 版)

(責編:谷妍、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