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拔窮根 共赴小康路

——吳堡縣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記者 趙波

2020年09月16日07:20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勠力拔窮根 共赴小康路

8月15日清晨,吳堡縣寇家塬鎮劉家塬頭村雪菊育苗基地裡一片忙碌。村民李能能一頭扎進育苗基地開始勞作,一刻也不敢停歇。讓她干勁十足的理由隻有一個:多摘幾斤雪菊,家裡就多一份收入。

“去年底發工資的時候我領了15752元,今年我要加把勁兒,爭取掙得更多。”李能能說。

李能能是劉家塬頭村的貧困群眾,丈夫身患殘疾,沒有勞動能力,全家的收入僅靠她一個人。這幾年庄稼收成不好,讓李能能一家過得很艱難。“現在村裡有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我可以在雪菊育苗基地就近打工賺錢,還能照顧有病的丈夫,真好!”李能能說。

李能能的生活巨變是吳堡縣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吳堡縣領導班子帶領吳堡人民頑強拼搏、共同努力,已實現了6171戶13734人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20.2%降為1.36%。昔日貧窮落后的陝北小城實現華麗轉身,正在小康之路上闊步前行。

集體經濟促發展

產業扶貧穩增收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吳堡縣手工空心挂面成了“網紅食品”,該縣張家山鎮高家塄村一下子成為明星村。

張武軍是高家塄村村民,原來靠外出打零工維持生計的他,如今挂面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張武軍說:“通過政府的技能培訓和資金扶持,我現在做挂面一年能收入五六萬元,日子過得挺好。”

作為吳堡的特色產業,手工空心挂面制作已在全縣遍地開花。越來越多像張武軍一樣的吳堡人,通過制作手工空心挂面過上了幸福生活。

為了讓更多群眾享受到挂面產業帶來的“紅利”,吳堡縣定點幫扶企業國家能源集團,經過實地考察,投資建成了村集體經濟東庄挂面廠,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還能入股分紅,使貧困群眾受益匪淺。

吳堡縣牢固樹立“產業第一”的扶貧理念,大力實施紅棗提質、核桃改優、花椒和蘋果擴面、特色養殖增效、藥材產業化、挂面加工標准化等“六大工程”。對適合本地發展的紅棗、山地蘋果、核桃、蠶桑、花椒等五大傳統特色主導產業,該縣制定了單項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補助政策,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投入產業扶持資金2億多元,覆蓋貧困戶6615戶14387人。

多措並舉惠民生

凝心聚力謀發展

在吳堡縣龍山惠民家園安置點,一棟棟樓房錯落有致,搬進新房的薛喜娥一家其樂融融。薛喜娥說:“被認定為貧困戶后,我家分到了90多平方米的房子,孩子來縣城上學,我本人還在社區的玩具廠上班,每月都能有一份穩定收入,我真的感覺非常幸福。”

吳堡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一號“民生工程”,圍繞沿黃生態經濟帶、特色農業園、旅游景區等,選址布局龍山惠民家園、怡馨小區、怡佳小區、龍山小區、新城大廈5個集中安置點和多個分散安置點,搬遷貧困群眾813戶2424人,安置貧困戶143人就業﹔易地移民搬遷后續幫扶產業持續推進,實現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有效化解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吳堡縣危房改造投入資金1612.3萬元,改造1074戶﹔在教育扶貧方面,全面落實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實現了城鄉同步課堂遠程教育,累計發放教育資助款1133.98萬元,惠及貧困生22078人次﹔在健康扶貧方面,實行貧困人口住院享受“免收住院押金”、“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服務,住院報銷比例大幅提高﹔在金融扶貧方面,在82個行政村分別設立了互助資金協會,資金總額4626萬元,放貸率69%。

扶志扶智扶精神

民風家風播文明

辛家溝鎮深砭墕村的霍維應以前是村裡出了名的“懶漢”,因為身患殘疾,媳婦身體又不好,還要供3個孩子上學,生活異常艱難,因而自暴自棄。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霍維應成了深砭墕村第一家商店的主人,搭乘深砭墕村發展民宿產業的東風,過上了好日子。

吳堡縣深入推進“6+6”工作法,按照“鼓勵生產、獎勵就業”原則,針對貧困戶出台了生產和務工獎補政策,兌付資金1047.3萬元,涉及貧困戶3900戶9311人。

吳堡縣連續舉辦三屆新民風建設先進典型表彰大會,對6個文明家庭、20名吳堡好人、15名孝老愛親模范、10個優秀村集體、5個優秀帶貧益貧企業等予以表彰。同時,該縣開展以扶貧政策等為主題的講習活動931場次,開展道德評議448次,在全市率先推行積分制的“愛心超市”。目前全縣有“愛心超市”88個,66個貧困村實現全覆蓋。

吳堡縣還探索“子女盡孝、社會救助、政府引導、村民自治”的貧困老年人養老新模式,成立“孝親敬老基金”,累計收繳“孝親敬老基金”384.91萬元。

(責編:谷妍、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