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商洛市柞水縣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本報記者 龔仕建 馬 原 周舒藝 原韜雄

2020年09月11日14: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穿行秦嶺南麓,層層綠意映入眼帘。作為秦嶺國家公園中心區域,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坐擁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秦楚古道、柞水溶洞等秦嶺風景名勝。近年來,柞水對秦嶺實施嚴格生態保護,使植被覆蓋率增至88%,秦嶺山腳下的柞水縣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著可喜的變化。

山水養護好 木耳銷量大

陳慶海所在的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位於秦嶺深處,曾是柞水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2015年貧困發生率達21.85%,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88戶553人。做啥能掙錢?不僅金米村,整個柞水縣都在探索。

柞水縣生態環境優越,氣候水土格外適宜菌類生長。因此,柞水縣把木耳產業作為“一縣一業”重點,採用最先進智能栽種技術並在全縣推廣。改變由此發生。

陳慶海回憶,當時村裡的承諾讓他動了心:免費借菌棒、給技術、包銷路,一年兩季就能掙萬把塊錢。陳慶海回村承包5萬棒木耳,當年就賺了3萬多元,不少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回村種起了木耳。

如今,柞水縣已擁有木耳村52個,建成木耳大棚1500個。今年2月,柞水縣順利脫貧摘帽。

當上護林員 摘下貧困帽

每天清晨喂完羊,趙家林就背著巡山包進山了。夏秋山火高發,老趙要排查火情隱患,記錄動植物生長狀況。

5年前的一場山洪,令住在柞水縣營盤鎮北河村的趙家林家陷入貧困。這時,柞水縣推動的生態扶貧讓老趙看到了機遇——林業系統從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老趙成功獲聘。

在老趙的悉心看護下,2017年至今,他的管護區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林木資源和野生動物保護也很到位。

當上生態護林員,老趙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每個月600元護林員工資補助,解了燃眉之急。2017年,他申請了10萬元政府貼息貸款養羊,種了5畝玄參、0.7畝豬苓,今年還承包了7個木耳大棚。如今老趙順利脫貧。

像老趙這樣的護林員,柞水縣目前有1008名。2016年以來全縣累計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1343名護林員,帶動4750人順利脫貧。

返鄉開民宿 收入增長快

籬笆牆邊花木扶疏,百畝向日葵很是引人注目。

朱家灣村位於牛背梁景區腳下,是柞水縣第一批整村推進農家樂經營的試點村。村民柳太青告訴記者,2015年,朱家灣統一規劃設計,拆除違建、復耕田地,開發建設以花錦園、雲林小屋為代表的特色民宿,“升級”農家樂。

返鄉探親的柳太青一看,村裡大變樣,當時就不想走了,准備加入其中。

想吃生態飯,可哪有本錢呢?柳太青的焦慮,村干部們看在眼裡。村裡正扶持發展新型民宿、農家樂,柳太青夫妻倆勤勞肯干,成為首批扶持對象。

辦農家樂已經第五個年頭了,忙進忙出的柳太青抹了一把汗,樂呵呵地說:“現在生意最忙時一天來七八十位客人,家裡請兩個人都忙不過來!”已經脫貧致富的他,如今每年純收入可以達到5萬多元,外加閑置老房子每年1萬元的租金,家庭年收入超過6萬元。

近年來,柞水縣依托好山好水,發展鄉村旅游示范村18個,就地解決就業近2萬人,人均旅游收入近2萬元,帶動500余戶貧困家庭穩定脫貧。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9月11日 第 02 版)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