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博物館文創產品講述陝西故事

記者 柏樺

2020年09月11日14:33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讓博物館文創產品講述陝西故事

以博物館為代表的文化文物單位所擁有的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博文創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意源泉。從2016年故宮文創產品大熱,帶動整個博物館文創產業“井噴”,到國家《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等相關政策出台,幾乎每個博物館都開始探索文創產品開發領域。擁有9座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陝西,應該如何利用博物館的優勢資源讓更多游客了解陝西的歷史文化?以陝西特色傳統文化為原型開發的文創產品又該如何跨界“出圈”?

從消費者需求出發

讓文創開發精准化

近日,一組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歷時半年完成的中國文博文創消費調研報告指出,當下文創產品消費需求呈現九大特征:消費者偏愛美食、飾品、文具等輕型文創產品﹔消費者更注重文創產品的“美、趣、品”,“價廉”未必拉動購買力﹔300元為價格閾值,高創意附加值有望促進消費升級﹔實體商店體驗整體良好,商品展陳和服務是短板﹔線上線下渠道各美其美,充分挖掘城市空間可能性,拓展文創銷售渠道﹔假日經濟與夜間經濟“雙輪驅動”文創活動﹔科技與文創融合前景看好,高科技互動展演受追捧﹔文創活動有望成為文化文物單位文創未來增長爆點﹔線上場景式文創消費逐漸成為主流,女性、上班族、年輕化、個性化成為文創產品設計關鍵詞。

不難看出,文創產品的主流消費群體正在偏向年輕化,文創產品的審美需求、購買渠道、消費體驗等也隨之改變。針對這些變化,我省各大博物館給出了哪些對策呢?

2019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全年共研發新產品281款,推出“4+2”系列國寶紀念卡,其中以西漢“皇后之璽”為原型打造的文化精品受到公眾的認可和喜愛,研發的首批百余款“花舞大唐”主題文創新品以T台走秀的形式進行文創展演,表演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同時還在食品、餐廳、游戲等多個新領域積極進行嘗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全年共研發產品167件,與華揚聯眾簽訂數字推廣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共同開發出“大秦雄風”紀念章、兵馬俑建館周年紀念券、高端限量版金銀幣等文創產品。西安碑林博物館新研發3個系列共260款產品,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作發行中國書法藝術(隸書)金銀紀念幣,與網易游戲合作將碑林文化元素應用於游戲《大話西游》中。西安博物院與企業聯名推出冰心玉壺——冰酒產品及其他文創產品共25個系列198種,創造出新的官方卡通IP形象——唐小西,開發出唐小西做運動、唐小西彈古琴、唐小西咥美食等8個系列35種產品。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以館藏文物、銀杏林、月季園等資源為依托,開發出“銀杏”系列、花季首飾系列等8種56款文創產品。

各大博物館在加大文創產品開發力度的同時,更加注重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並將之拓展和延伸到博物館教育、傳播和服務功能方面。陝西歷史博物館聯合天貓新文創在大唐不夜城落地實體服務店,吸引了許多市民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實現了“線下+線上”新零售模式的應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對商業網點進行全面提升改造,從“提供服務,商業經營”轉變為“注重社會效益,引導文化傳播”,將博物館商店打造成博物館的“最后一個展廳”。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開通官方淘寶店,結合銀杏節、大學生活動、文物數字化體驗及文化創意產品展示等各類活動進行促銷,為文創產品銷售拓寬了渠道。西安博物院的“西博造物”文創實體店以自助購物模式對外開放,讓游客更加輕鬆自在地購物,同時,攜手中國郵政促成小雁塔薦福郵局落地,不僅增加服務功能,提升了游客的游覽體驗度,也成為一個旅游打卡的網紅景觀。

激活博物館潛能

讓歷史文化融入生活

隨著文創產業的發展,文創產品正成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如何把傳統文化元素注入文創產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百姓生活,如何充分利用博物館的優勢資源,將文化服務進一步延伸到經濟建設、百姓生活和科研文化領域?西安博物院副院長王鋒鈞提出了一些建議。

王鋒鈞認為,博物館的建筑常被視作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文化標志和文明形象的存在,往往也是當地重要的人文景觀。自2008年國有博物館陸續免費開放后,博物館的參觀人數逐年增多,許多博物館的參觀人數呈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增長,不少博物館因其獨具特色的建筑、高規格的藏品和高水平展覽引起公眾的關注,博物館在文創、新媒體運用及空間和形象資源等方面的商機正日益凸顯。各類博物館應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有形和無形資源,引入商業力量開發營銷文創產品,發揮文創主力軍的作用,亦可適當利用其場地空間、新媒體平台或社會影響力為工商企業的營銷宣傳提供服務,為其品牌注入文化元素。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城市化的生活功能,還需要城市化的文化功能,而博物館就是城市的主要文化設施和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博物館通過引進、交換異地或異國的展覽,不斷把具有異域風情的優秀文化帶給市民,同時在博物館的公共區域提供餐飲和高雅的休閑環境,讓博物館成為市民享受高雅文化生活的休閑空間。有條件的博物館還可為有文娛愛好的市民提供場地,鼓勵進行有傳統特色的音樂歌舞、武術雜技、詩歌朗誦等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為傳統文化提供不斷豐富、發展、傳承的場地,使博物館的文化活動更為豐富和活躍。

長期以來,國內多數博物館藏品隻有少量用於陳列展覽、借展交流、學術研究等,大量藏品被封存在庫室的局面需要改變。王鋒鈞表示,文博系統應本著服務社會的理念,加強對文物的研究和利用,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文物藏品資源向學術界開放的機制,鼓勵博物館、考古所等文博機構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將文物資源與智力資源有機結合,為配合社科研究推出創新的制度安排。同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結束后建立起的全國文物數據庫應設立社會服務網絡平台,不僅讓學術界和文化藝術界,也要讓海內外公眾利用這一資源寶庫,研究、了解燦爛的中華歷史文化。

隻有讓博物館“活起來”,融入社會發展,讓文化遺產在國民教育、文化交流、經濟建設、百姓生活和學術科研等領域發揮其應有作用,讓蘊含著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創產品與百姓生活融為一體,才能使大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其所傳遞的文化因子,成為助力社會文明進步的積極能量。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