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公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及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察整改情況

2020年09月09日08:39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陝西省公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及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察整改情況

本報訊 (記者 艾永華)2018年11月3日至12月3日,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陝西省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情況開展了“回頭看”,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統籌安排了專項督察,於2019年5月13日反饋了意見。省委、省政府把反饋意見整改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政治任務,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嚴格對照要求,制定整改方案,扎扎實實推進整改。截至2020年7月底,45個具體問題有39個已完成整改,其余6個問題均取得明顯進展。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扛起環保督察整改的政治責任。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深化思想認識,層層傳導壓力,切實扛起責任,堅決全面徹底整改存在問題,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成立了以省委書記、省長為組長的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督察整改任務作出批示並實地調研督導整改。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的重要內容,作為各級黨校(行政學院)主體班次教學內容,開展學習研討。各市(區)成立整改工作機構,逐級壓實整改責任,有力推動了整改落實。深化省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基本實現“回頭看”全覆蓋,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督察,加大環境執法檢查,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將生態環境保護和環保督察整改等相關重點任務納入負面清單。認真核查中央環保督察移交的6個責任追究問題,給予黨紀政務處分、誡勉談話96人,責令25個單位作出深刻檢查。

聚焦突出問題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省委、省政府堅持問題導向,對標整改要求,圍繞大氣污染、水污染、秦嶺和渭北“旱腰帶”環境保護等問題精准發力,持續用力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2019年,全省城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2.0%,平均優良天數265.3天,同比增加1.3天,關中地區平均優良天數233.8天,同比增加6.9天﹔Ⅰ—Ⅲ類國考水質斷面比例優於國考指標7.6個百分點,消除了國考劣Ⅴ類斷面(優於國考指標2個百分點)﹔完成全省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30個縣(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6.6%,較年初提高7.6%﹔組織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巡視,召開全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積極推進秦嶺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全省治理礦山地質環境1萬余畝。

認真踐行新發展理念,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督察整改為契機,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大生態空間保護修復力度,2019年新增耕地17.4萬畝,治理沙化土地105.39萬畝,完成營造林806.4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3%﹔積極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2019年13戶企業獲國家級綠色工廠認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左右﹔扎實推進關中地區規上工業控煤和散煤治理,優化水電、風能、太陽能開發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2019年新能源裝機增加319萬千瓦,地熱供暖能力同比增加300萬平方米﹔關中地區全面實施《國家第六階段機動車排放標准》,13條鐵路專用線納入國家重點項目庫,全省產(運)量150萬噸以上大型工礦企業鐵路專用線佔比近60%,2018—2019年完成鐵路貨運增量5590萬噸。

完善環保工作長效機制,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省委、省政府堅持舉一反三、標本兼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修訂《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出台《陝西省黃河流域污水綜合排放標准》等4項地方標准,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規范化。建立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基金,出台鐵腕治霾獎補政策,2019年中央和省級累計下達環保資金34.97億元,同比增加46.62%,全省生態建設類PPP項目共18個,總投資67.7億元。開展“汾渭平原‘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等生態環境科技研究,建立面向水、氣、土壤等環境監測的網絡服務平台。在省級“一台一報一網”開設“環保督察整改進行時”專欄,2019年全省報道與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有關的新聞、信息9500余條。

總的來看,全省督察整改工作進展順利,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陝西省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持續用力抓好督察整改工作,加快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為推動新時代陝西追趕超越奠定堅實生態基礎,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陝西力量。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