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趙光懷默默看守漢代古墓群——

一句承諾,二十三年堅守(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記者 徐 靖

2020年08月25日06: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一句承諾,二十三年堅守(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人物小傳

趙光懷,1956年生,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屏山鎮老山村秦集圩庄村民。自1997年起,義務擔任基層文物保護員,守護窪張山漢墓群23年。2020年,榮獲安徽省“最美基層文物保護員”稱號。

一大早,雨淅淅瀝瀝下起來。趙光懷不敢耽擱,他要出門巡查……

盛夏時節,雨連下好幾天,山路泥濘,深一腳淺一腳,一路走下來,趙光懷的鞋上沾滿了泥。這條對外人而言難走的路,他卻駕輕就熟。這條路,天氣好的時候,來回一趟需要兩個小時,趙光懷已堅持走了23年。

“‘交給你了’短短4個字,但分量很重很重”

趙光懷是泗縣屏山鎮老山村秦集圩庄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秦集圩庄依山傍水,地勢平坦,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以種田為生。但趙光懷有個響亮的名號:文物保護員。他腳下方圓150多畝的土地,埋著窪張山漢墓群。從發現到今天,趙光懷已經守護了23年。

窪張山漢墓群在屏山鎮老山村秦集圩庄窪張山的西南坡。1997年,趙光懷在山上勞作,因為干旱,地表出現大面積龜裂。無意中,他發現山坡上有一處裸露在外的石梁,上面雕刻著紋飾,還有花草圖、車馬出行和狩獵等場景,人物、動物姿態栩栩如生。小時候聽村裡老人講,地下埋著“東西”。趙光懷心裡琢磨:“該不會就是這個吧。”

帶著疑慮,他第一時間報告當時的泗縣文化局的同志。經勘察,這裡被判斷為一處漢代墓葬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即來到現場實施搶救性挖掘,前后共出土62塊漢畫像石,經鑒定全部為國家一級文物。1999年11月12日,漢墓群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原以為這個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了,沒想到后來發生的事卻改變了趙光懷一生。

考古挖掘期間,趙光懷和村裡幾個青壯年,白天義務協助考古隊挖掘清理,晚上牽著狗,睡在工地上,和考古隊員一起守夜。同時,他們還負責出土文物管護運輸。

時間久了,和考古隊員熟了,大家一起聊天,一邊感嘆漢墓群文物珍貴,一邊擔憂考古隊離開后如何保護這些文物。“總得有個人管吧。”趙光懷想把巡查守護的任務擔下來。與此同時,泗縣文物保護部門也正在為此事發愁。經過研究商討,1997年11月20日,泗縣文化局特聘趙光懷為文物保護員。

“這裡就交給你了。”文化局相關負責人的話,趙光懷至今記憶猶新:“‘交給你了’短短4個字,但分量很重很重。”這一守,便是23個春秋冬夏。

“這既是國家的東西,也是我們的驕傲,丟掉就沒有了”

趙光懷的家現有3間平房,前廳和臥室陳設簡單,沒什麼新家具﹔走到后廳,卻是另一番景象。這裡是一間陳列室,幾個大玻璃櫃,被他擦得一塵不染。有時候夕陽西斜照進屋裡,櫃子上反射出點點光暈,點連成線,仿佛串聯起他這23年與文物相處的日子。

櫃子裡琳琅滿目,石器、磚頭、瓦片、陶片……這些零散破碎的殘片,是趙光懷拾揀回來的,它們穿越歷史的時空,帶著歲月的痕跡,安安靜靜地躺在櫃子裡,干干淨淨,很有條理。

因為趙光懷總喜歡撿碎片殘瓦,村裡人一旦發現了什麼,就給他打招呼,叫他趕緊過去看一看。久而久之,收集的殘片越來越多。趙光懷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個殘片說,這是去年6月發現的。當時,村裡給圩溝清淤,發現一個瓶子,但不小心打碎了。聽到這個消息,趙光懷坐不住了,前前后后去了3次,淘回來20多塊殘片。

趙光懷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是家鄉的文化根脈。這既是國家的東西,也是我們的驕傲,丟掉就沒有了。”

2003年,窪張山附近辦起了石子廠。挖掘機轟轟隆隆駛進村裡,開山採石。趙光懷就跑去看著,遇到挖出的碎片,他就帶回來悉心保管﹔如果村民撿到什麼,他就去商量著要過來。這些年來,趙光懷憑著執著和韌勁,不僅守住了古墓,還帶動了周邊群眾一起保護文物。這些零零碎碎收集起來的器物殘片,雖然文物價值不高,但對窪張山而言,卻是歷史的留存。

“我干不動了,兒子就替我接著干”

守著古墓群,趙光懷一輩子沒外出打工。家裡有10畝地,靠種小麥和大豆過活。隨著父母年齡漸大,身體有了毛病,一雙兒女上學都要花錢,日子一天天拮據起來。2014年,趙光懷成了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這麼多年,趙光懷始終沒有向有關部門開口要過錢。“國家的經費也緊張,我也沒做什麼大事。”趙光懷說,“不能提錢的事。”

眼見趙光懷忙活這麼多年,家裡的境況卻沒什麼改變,妻子有了怨言。“她總說,人人都想掙錢,就隻有我整天看著那片地,有個啥子用嘛!”趙光懷說。家裡的親戚朋友也沒少勸,趙光懷始終沒有動搖。

“說實話,家裡老人小孩確實需要人照顧,但我也真喜歡看守文物這個事。”趙光懷說。

趙光懷打開自己的書櫃,很難想象,他竟然有一櫃子書。各種期刊,全跟考古收藏有關。“人要勤快點,還要有知識。哪些東西值得保護,怎麼保護,裡面學問大著哩。”趙光懷說。

趙光懷養成了看書的習慣,20多年來一直沒有中斷。后來,村裡人都知道趙光懷專門看護文物,家裡人實在拗不過,也就不勸了。

做文物保護員這些年,趙光懷覺得很充實。“學習了很多文化知識,而且古墓群也沒出什麼問題,很欣慰。雖然家裡不寬裕,但日子還過得去。”

成為貧困戶后,趙光懷一家享受了低保。有關部門為他家安裝了光伏設施,根據健康扶貧政策,還提升了醫療報銷比例,趙光懷父母看病的費用大為減少。2018年,趙光懷享受到就業扶貧政策,作為文保員每月領1000元。2019年,子女外出務工,趙光懷脫貧了。

趙光懷的兒子在蘇州打工,從小耳濡目染,也對文物保護有了興趣,答應他以后回來接班。“我干不動了,兒子就替我接著干。”趙光懷說,“現在,兒子起碼有了一些文物保護意識,也算是我的一點功勞。”

近年來,泗縣圍繞隋唐大運河泗縣段及縣域文物資源,持續推進文物保護傳承利用。泗縣大運河考古勘探有了新發現,文廟大成殿、戚夫人廟、山西會館的修繕和陳列布展也進展迅速,免費對外開放。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門聘請文物保護員,實現常態化管護全覆蓋。泗縣博物館、泗縣中國古鞋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更新布展,常年對外開放。

在趙光懷心裡,這片土地是自己時時刻刻的惦念與牽挂,他隔三岔五就會來看看。農忙時隔幾天來一次,農閑時每天都來。尤其在下雨天,更馬虎不得。“雨下大了,可能會造成地表水土流失。要是有陌生人瞎轉悠,更要小心,可能是來盜墓的咧。”趙光懷一臉嚴肅地說。

■記者手記

這份堅持值得尊敬

村裡一次偶然的文物發掘,改變了趙光懷的一生。家鄉的文化根脈像磁石一般,吸引了他所有的關注。從那一刻起,他忘我地投入文物保護工作。他二十三年如一日,默默巡查,穿壞了衣,踏爛了鞋,磨破了嘴,隻為守護好窪張山古墓群。他放棄了外出務工的機會,從未離鄉。生活的貧困、家人的反對以及各種困難,都沒有改變他的初衷,沒有動搖他的堅守。正是有了趙光懷的努力,村子裡文化味兒才更濃,鄉親們的凝聚力才更強。

就保護文物的專業性而言,趙光懷還有很多不足。但他以勤補拙,靠不斷學習改變自我。說千事不如干一事,人生漫漫,有人關心一時得失,有人堅持默默付出。趙光懷就是這樣一個默默無聞卻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25日 第 06 版)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