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和平 我們出發

——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30年(上)

2020年07月06日0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為了和平 我們出發

自1990年以來,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已走過30年歷程。30年間,中國累計派出維和官兵4萬余人次,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出兵國和出資國。30年間,一批批中國維和軍人不畏艱險,前赴后繼,為沖突地區和當地民眾帶來和平與希望

從首批軍事觀察員到首支維和醫療分隊,再到首支維和直升機分隊,一個個故事,講述著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擔當和作為,見証著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的不懈努力

1990年,首批軍事觀察員——

參與維和行動的“開門紅”

徐進先

1990年4月19日,中國宣布首次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遣軍事觀察員。我和龐延東、陳茂林、徐南烽、耿偉林一行5人,作為中國首批軍事觀察員,帶著祖國和軍隊的期望與囑托,飛赴大馬士革任務區。30年時光流逝,參與維和行動的經歷成為我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我們履職的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始建於1948年。我們到任時,該組織下設6個觀察組(支隊)和4個聯絡處,所屬觀察員來自19個國家,任務區包括埃及、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和以色列等5國。我們5人被分編為兩個小組,我和龐延東同志被分配在大馬士革支隊,陳茂林等3位同志去了埃及觀察組,半年后兩個小組進行中期輪換。

在為期一年的維和工作中,我們經受了多種磨練和考驗。在大馬士革支隊,我們擔負過行動和情況值班、機動勤務、郵車護送、駐在國協調及海關聯絡等工作。在埃及觀察組,我們主要是在西奈半島,承擔駐守觀察哨所、實施巡邏、監督停火協議執行情況等任務。

在地形條件復雜、危險事故多發的西奈半島執勤,迷路、翻車、陷車、觸雷、沙塵暴和山洪暴發都是觀察員需要面對的考驗與安全威脅。單獨駕車巡邏的危險性和挑戰性極高。第一次巡邏,我就遇上一條復雜難辨的巡邏路線。記得走過幾公裡,出了一處山埡口,隻見眼前一望無垠的沙漠上,3條似路非路的車轍道通向3個不同方向。根據先前了解和查看地圖,我選擇了中間車轍道前行。可越走越覺得不對頭,隨即返回山埡口,拿出地圖等重新對照判斷,沿右側道路前行才走對了方向。一位同事告訴我,這種車轍道會隨沙暴和當地游牧民的遷移而改變,地圖及相關標志物有時不足為據。此前不久,就有一位觀察員在此地迷失,偏離巡邏線數十公裡,車陷沙漠深處,失聯26個小時,最終開羅支隊出動所有一線力量搜救,才得以脫險。

還有一次是哨所輪換日,拂曉即下起滂沱大雨。我交班完畢啟程回開羅時,哨所周圍已積水成片。我們穿過一片山間窪地時,積水漫過車軸,雨水沖擊著流沙向路面涌來。此后200多公裡的返程中,有幾十公裡斷斷續續在水中蹚行,險象叢生。當晚從電視新聞中看到,我們經過的那片地區山洪沖毀多處道路,畫面中有車輛浸泡在水中,還有大型車輛翻倒在路旁。

由於人少任務多,我們經常處於“單兵作戰”狀態。在埃及的6個月,我和同組的龐延東短則一兩周、長則近一個月見不上一面。加上當時通信條件有限,遠離祖國、遠離親人的孤獨感不時襲上心頭。還記得大約是到任務區的第九個月,我單獨駕車沿蘇伊士運河岸邊巡邏,眺望出海口,一艘中國遠洋巨輪映入眼帘。看著桅杆上那面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剎那間,我的鼻子酸了,眼睛濕潤,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幾乎是下意識地,沿著遠洋巨輪前行的方向,我驅車加速“追趕”,直至規定巡邏線的盡頭……

這是我國第一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一些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對中國軍隊了解甚少。對此,我們有針對性地耐心解惑釋疑。駐哨期間,軍事觀察員需要隔日輪流做飯,輪到我們時,我們就精心准備,既保留中餐特色,又搭配適合外方搭檔的口味。我們常常邊吃邊聊,從飲食聊到中華傳統文化,從中國國情與制度聊到中國發展現狀與政策等眾多方面。我們的國際同行聽得十分投入。

在執行維和任務中,我們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用在人民軍隊這座大熔爐裡學到的知識和練就的本領,克服困難,完成任務。從熟悉工作程序到執行具體勤務,我們時時堅持高標准、嚴要求,處處注意為我國我軍爭高分、樹形象。在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上級軍官的心目中,我們是精明強干、值得信賴的軍人﹔在大馬士革任務區,我們被譽為最好的合作伙伴﹔在埃及觀察組,我們是最“搶手”的執勤搭檔。在中期和離任素質報告的各項考評中,我們的成績全部優秀,無任何事故、違規或差錯記錄,實現了中國軍人參與維和行動的“開門紅”。

30年來,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強國強軍建設的前進步伐,我軍參與維和行動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編制體制、人員規模、行動類型、物資裝備等方方面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中堅力量。我為自己是中國首批維和軍人中的一員而倍感榮幸。

(作者為中國首批維和軍人之一,中國前駐印度尼西亞、伊朗陸海空軍武官)

2003年,首支維和醫療分隊——

因出色表現收獲“免檢待遇”

凌 磊

2003年4月7日,主要由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2醫院組建的中國首支維和醫療分隊從沈陽飛赴剛果(金)金杜任務區。醫療隊43人中,包括13名女隊員,這也是我國首次派遣女軍人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當時,剛果(金)三股武裝力量各據一方,金杜及周圍地區在反政府武裝剛民盟控制之下,當地還有“馬依馬依”民兵武裝等,沖突不斷,維和部隊的安全經常受到嚴重威脅。我們赴任后不久,發生過兩名軍事觀察員巡邏時觸雷、造成一死一傷的事件﹔甚至戰區司令在平息派別沖突中被刺受傷。我們駐地鐵絲網外,一路之隔就是剛民盟一個架著機槍的哨所。2003年8月的一天,我去戰區司令部參加例行的戰情通報會途中,一枚火箭彈緊擦著我的車身呼嘯而過。

在兵荒馬亂的環境中開展醫療救治,危險性很大。作為醫療隊隊長,我深感責任重大。6月的一個下午,一名剛民盟士兵被塞內加爾維和分隊軍車不小心撞成重傷,送進我們分隊時顱底及全身多處骨折,昏迷不醒。不少剛民盟士兵陸續闖入營區,和塞內加爾分隊發生對峙,雙方架起機槍,沖突一觸即發。面對突發局面,我告誡大家一定要鎮靜,坦然面對血與火對中國維和軍人的考驗!我一面指揮搶救,與大家共同制定救治方案,同時啟動緊急預案,聯系聯合國駐剛果(金)特派團(簡稱聯剛團)有關部門和友鄰分隊,做好防范應對。經過一夜的緊張搶救,傷者最終脫離了危險。事后,聯剛團司令部來電稱贊:“中國軍人的勇敢精神和過硬技術,使一場危在旦夕的沖突得以避免。”

中國醫療分隊的高超醫術在維和部隊和當地民眾中遠近聞名。第四戰區一名烏拉圭士兵送來時已經出現凶險的壞疽性膽囊炎征兆。我們緊急實施手術,術中見充滿膿汁的膽囊壁已薄如蟬翼……手術成功,該士兵轉危為安,此事在任務區迅速傳開。出院時,第四戰區司令專程從幾百公裡外乘機趕來向中國醫療分隊表示感謝。

任務區瘧疾高發,是維和部隊非戰斗減員的主要原因。我們用國產的青蒿素治愈了許多瘧疾患者,反響很大。一名聯合國官員說,在幾百公裡外的基桑加尼,一名執勤的突尼斯士兵在其佩戴的胸牌上寫著:“如果我受傷,請把我送到金杜中國維和醫院。”在為聯合國人員提供醫療保障同時,我們還努力對飽受戰亂之苦的當地百姓進行防瘧宣教、藥品發放、鄉村醫生培訓、實施手術等醫療救助。

初到任務區時,生活條件很艱苦,隊員們兩個月沒有吃到新鮮蔬菜,一些人因維生素缺乏牙齦出血、口腔潰瘍。夜間,老鼠曾爬到隊員枕旁,毒蛇也鑽進過護士站。成群結隊的蚊虫讓人防不勝防,一些隊員因感染瘧疾反復發病。維和期間,大多數隊員血液中都查到了瘧原虫。作為從醫者,大家清楚病原體在體內短時間內難以清除的后果,但都無怨無悔,體現出中國維和軍人奉獻使命的高尚情懷。

具有良好風貌的中國維和醫院成為聯剛團一個對外展示的窗口,前后接待過50余批次的聯合國考察參觀團(組)和各國友軍人員。時任聯合國主管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格諾為中國維和醫院揭匾。按慣例,聯合國要在派遣前對維和分隊進行考察驗收,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的特別助理來訪時特別表示:“因為你們的出色表現,今后聯合國對中國派遣的維和醫療分隊將不再進行考察驗收。”

如今,中國維和醫院的牌匾在剛果(金)、黎巴嫩、南蘇丹、馬裡等多國的維和營地熠熠生輝。在遠離祖國、戰亂沖突不斷、生存條件惡劣的環境下,中國維和部隊中的醫務工作者忠實履行使命,為維護世界和平、展現中國軍隊良好形象作出了突出貢獻。

(作者為中國首支維和醫療分隊隊長,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2醫院前副院長)

2017年,首支維和直升機分隊——

翱翔在達爾富爾的“和平之鷹”

陳文龍

2017年,中國向聯合國維和行動派遣首支直升機分隊,在聯合國和非盟駐達爾富爾聯合特派團(簡稱聯非達團)的統一部署下,在蘇丹達爾富爾任務區擔負空中巡邏、維和部隊運輸、人員搜救后送、空運后勤補給等任務。

我們初到任務區時,未來的營地還只是一片光禿禿的沙漠。從零開始建設營地,聯非達團給出的工期僅有42天。在第十三批赴達爾富爾維和工兵分隊的大力幫助下,我們克服地質鬆軟、氣候惡劣、資源匱乏等不利因素,平均每天施工逾10小時,僅用37天便高標准完成營區主體工程建設。分隊共搭建安裝209間、佔地3000余平方米的集裝箱板房,硬化任務區路面2800余平方米,不但完善了水處理、供電及消防系統,還修筑了安全可靠的防御工事,被聯非達團評為“最美營區”。

沙塵暴、復雜氣象和危險地域條件,對飛行員身體、心理、技術都是極大考驗。任務區地處撒哈拉沙漠東南部,干旱酷熱、荒涼貧瘠,狂風常常會突然席卷千余米沙暴滾滾而來。直升機飛行范圍為低空空域,強風、沙塵和低能見度都嚴重威脅著飛行安全。在一次運送任務中,已經連續待命3天之久的機長繆偉敏,在能見度剛剛達到最低放飛標准時,立即駕機起飛。然而起飛不久,又收到聯非達團氣象部門緊急發布的沙塵暴警告,繆偉敏沉著操縱直升機在最近的備份起降點著陸,機輪剛接觸地面,沙塵暴就呼嘯而至。

非洲大陸飄忽不定的積雨雲也是直升機飛行中常要緊急處置的險情。如果不慎進入積雨雲,直升機旋翼上會很快產生積冰,嚴重影響飛行氣動力,甚至還會導致直升機因失去動力而墜落。在一次飛往南達爾富爾尼亞拉機場的途中,機長羅燦和副駕駛劉毅就遭遇積雨雲。他們緊密配合,把直升機空速迅速增至每小時220公裡,加速繞過黑色雲團,成功處置了險情。機上運載的埃塞俄比亞步兵營戰士紛紛豎起大拇指,表達敬意。

“邁拉山區因大雨導致山體滑坡,前往救災的坦桑尼亞維和部隊被困蘇尼地區,請做好空中救援准備。”2018年9月的一天,直升機分隊收到聯非達團司令部的指令。

邁拉山區是蘇丹政府軍與反政府軍的武裝沖突區,也是蘇丹政府和聯非達團共同明確劃定的禁飛區,救援點蘇尼恰好位於禁飛區中心。反政府軍曾宣稱會擊落一切進入該區域的聯合國飛機,聯非達團給出風險最高等級“5C”的評估。其他國家的直升機機組因任務風險等級太高,不願受領此任務。接到命令后,我們立即開始准備救援預案。面對無導航、無地標、無氣象數據以及反政府武裝地面火力點分布地域未知等威脅,分隊最終決定將整個救援計劃分兩個步驟實施:由一個機組先期進行航線勘察,明確坐標位置,再派第二個機組展開空運行動。

9月24日晚,分隊收到了來自聯非達團的放飛許可。次日清晨,在駐地機場開放的第一時間,救援任務官兵就乘直升機飛赴邁拉山區。山區地形復雜、氣象多變,隨著時間推移,山谷霧氣不斷加大,能見度越來越低,紊亂的氣流讓直升機顛簸幅度加劇。聯非達團給定的3個坐標點都沒有發現被困人員。時間緊迫,機長柴華和副駕駛盛名果斷降低高度,貼著山脊展開搜索,終於在位於坐標點另一側的山谷發現了被困車隊。不等直升機停穩,坦桑尼亞官兵便揮手聚攏過來。隔天,12名急需救治的坦桑尼亞官兵全部脫離困境。

自2017年11月4日直升機分隊開飛以來,中國維和官兵堅持實戰標准,在短時間內形成了一套完全符合聯合國要求及國際民航標准的作業程序,破解了空域復雜、航線陌生、條件惡劣、連續飛行等難點,用一道道“和平航跡”,踐行了維護世界和平的錚錚誓言。

(作者為中國首支維和直升機分隊隊長,第81集團軍某陸航旅副旅長)

(本版文章由本報記者陳尚文採訪整理)

(責編:任志慧、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