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住新家 做個有“薪”人

記者 張權偉 見習記者 段承甫

2020年07月05日08:04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村民住新家 做個有“薪”人

6月24日,秦巴大山間持續一周的陰雨天氣終於結束了,陽光明媚,草木青翠。

在漢陰縣澗池鎮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的藤編社區工廠裡,10多名中年婦女一邊干活兒一邊說說笑笑。陽光從一扇明亮的窗戶中照了進來,洒在一名婦女靈巧的手上,隻見她雙手在柔軟的藤條上翻飛。不一會兒,一把藤椅的底座就在她手中編織完了。

她叫謝祖菊,原住澗池鎮王家河村七組,距集鎮10余公裡。她家裡孩子多、居住環境差、交通不便,生活一度過得十分窘迫。2018年,謝祖菊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住進了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

紫雲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佔地62畝,不僅解決了全縣10個鎮691戶2685名易地搬遷群眾的住房問題,還配套建設了電子社區工廠和手工編織社區工廠。謝祖菊就在手工編織社區工廠上班。

“以前我也想出去打工,但是家裡沒人照顧,隻有丈夫一人掙錢,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自從去年5月我在社區工廠上班后,每天除了下午回家給小女兒做一頓飯外,其他時間就在工廠上班,每個月能掙2000多元。”談起現在的生活狀況,謝祖菊感到非常滿意,“跟以前相比,現在的日子太好了,孩子上學也近了,屋裡比以前安全、明亮,一家人都很滿足。”

因為是計件取酬,在社區工廠上班的群眾也可回家編織做活,67歲的謝開秀便是這樣。平時,謝開秀將原材料帶回家中,既可以編織藤椅,又可以帶孫子。

“一天下來,我可以編3把到4把藤椅。每把藤椅手工費是12元,怎麼做、做多少都是自己說了算,一個月下來,家裡的生活開銷就有了保障。”謝開秀說。

為社區群眾提供工作機會的人叫趙德軍,是漢陰縣平梁鎮人,今年42歲。早些年他一直在廣東打工,看到當地藤椅廠生意紅火,就尋思著回鄉發展。2012年,趙德軍把澗池鎮仁河村一組的米廠改造成藤編社區工廠,建廠之初隻有10多名工人。2017年,為促進群眾就近務工增收,當地政府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先后舉辦藤編技能培訓10多場次,並給予每期培訓5000元的經費支持,為村裡大規模發展藤編產業奠定了基礎。

2019年11月,趙德軍將自己的工廠搬遷到了紫雲南郡社區,為社區群眾就業提供了新路子。目前,這個工廠有常駐工人35人,帶動周邊群眾就業人數達220人。

紫雲南郡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說:“藤編產業是縣上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穩定發展確定的重點項目,我們按照‘一個不少,一個不閑’的原則,立足澗池鎮深厚的藤編產業優勢,促進群眾就近就地務工增收。”

為加大對搬遷群眾的后續扶持力度,漢陰縣已在20個扶貧搬遷社區中構建了“138”管理和服務體系:即一個搬遷安置社區,組建成立一個黨組織、一個社區工廠、一個農業專業產業園區,設立便民服務中心、物業管理中心、平價購物中心、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兒童托管中心等八大服務中心。目前,全縣20個扶貧搬遷社區共建立社區工廠34家,1900余名搬遷群眾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我覺得小康生活就是家裡住得舒服,孩子都有學上,想掙錢在家門口就能上班。現在的生活,真好!”謝祖菊一邊編著藤椅,一邊笑著說。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