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積跬步 積木成林(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跡(12))

記者 王俊嶺

2020年06月29日06: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日積跬步 積木成林(生態治理的中國奇跡(12))

圖為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頭道沙子飛播造林示范基地。本報記者 王俊嶺攝

自從成為支付寶螞蟻森林的忠實用戶之后,廣西南寧數學教師林連業的生活變得格外規律。

“起床時間基本都在7點10分—7點22分之間,不用鬧鐘,自然醒!”林連業告訴記者,別小看這幾分鐘,裡邊的“學問”不小。

原來,這是林連業為了第一時間用手機“收割”好友在螞蟻森林中的“綠色能量球”,摸索出來的“最佳起床時間”。起早了,好友的能量還沒有“成熟”﹔起晚了,不僅沒法“偷”好友的綠色能量球,自己的能量也可能被其他好友“偷走”。

起初林連業有些不適應,但時間一長,他覺得健康生活的節奏讓自己精力充沛,同時積累的“綠色能量球”還能轉化成千裡之外一棵棵防風固沙的樹苗,一舉兩得。

在中國,有5.5億像林連業這樣的用戶,每一天通過螞蟻森林為祖國北疆源源不斷地輸送著生態治理的“正能量”。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下午兩點的騰格裡沙漠,接近40攝氏度的高溫,火烤一般。螞蟻森林項目的幾名植樹女工,圍坐在臨時搭建的簡易帳篷裡,哼唱起了這首傳唱已久的《黃土高坡》。沙漠巨大的溫差與惡劣的氣候,讓大家隻能利用早上和傍晚的時間進行作業。

負責這片區域生態造林的“85后”項目經理畢磊獨自坐在一旁,盤算著工期:“70多個人在這裡一口氣干了2個多月,現在已經完成80%的作業量了。”

“沙漠這麼干旱炎熱,怎麼能種樹呢?”記者問。

“其實,沙漠裡並不是沒有水,只是地表沙多、風大。我們種的‘梭梭樹’隻要能挺過一年,根系就可以長到地下有水分的地方,最終頑強地活下來。”畢磊說,沙漠裡沙子流動性大,稍不注意幼苗就會被埋,因此在種樹時需要用白色沙袋加以固定,一來抵御風吹沙打,二來減少蒸發、保住水分。

樹活下來不容易,植樹工人們苦也沒少吃。

畢磊負責的造林項目地處偏遠,開車到最近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主城區單程也要2個多小時。為了保証幼苗成活率,畢磊和工人們隻得在沙漠裡搭帳篷住下。

為了節省水源和補給,大家在沙漠裡打了一口深井。每天,讓柴油發電機開動3個小時,發的電用於充電、取水、做飯。而洗澡,壓根兒就不在畢磊他們的“生活清單”之內。“從開工第一天到現在,大家還都沒洗過澡呢!”畢磊不好意思地說。

在蒙古語中,“阿拉善”意為“五彩斑斕之地”。守護好祖國北疆的綠色長城,讓這片土地呈現勃勃生機,除了要遏阻沙漠擴張,還得治理退化的草場和荒蕪的戈壁。

57歲的潘多雲現在是阿拉善左旗巴彥烏拉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與畢磊那一代年輕人相比,“資深牧民”出身的潘多雲在帶領村民參加螞蟻森林項目時,還多了幾層對過往時光的回憶與反思。

“過度放牧讓草場退化、戈壁荒廢,讓‘金窩窩’成了‘沙窩窩’﹔現在,有政府林草部門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支持,支付寶螞蟻森林和中國綠化基金會帶來了社會公益資金,更有成千上萬的普通人對綠色生活身體力行,咱自己也得努把力,再想法子讓‘沙窩窩’變成‘金窩窩’!”潘多雲說。

2018年,潘多雲帶著村裡幾十口人認領了螞蟻森林5300畝的種樹任務,在巴彥烏拉附近的戈壁上種起了梭梭樹。兩年多時間過去了,近24萬株梭梭樹在潘多雲等“原牧民”們親手打下的沙窩中扎下了根,原本荒蕪的戈壁灘開始煥發出新的生機。

“大伙兒有動力嗎?”記者問道。

“當然有!人家螞蟻森林項目出錢雇我們種樹,這本身就是一項收入。造林時每個人干一天活兒有150—180元工錢,當天干完當天結現金。如果算上政府的退牧補償,不少牧民光植樹造林這塊一年增收就能達到四五萬元呢!”潘多雲笑著說。

綠色出行、線上辦事、減紙減塑、高效節能……支付寶用戶的每一個低碳善舉,都會在螞蟻森林生成一個“綠色能量球”,最終變成公益資金支持畢磊和潘多雲他們進行生態治理。

一邊連著人心、一邊連著樹苗。千千萬萬的“綠色能量球”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獨特的螞蟻森林——一份生態治理的中國榮耀。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