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大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術首次應用雲南傣樓

2020年06月02日08:14  
 
西安建大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術首次應用雲南傣樓

“現在我宣布,高延性混凝土加固雲南傣樓振動台試驗圓滿成功!”5月30日下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結構工程與抗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場振動台試驗引發廣泛關注。

此次振動台試驗的主角是一座按照1:2比例“仿真”的雲南民族特色建筑吊腳樓,俗稱“傣樓”。直播現場,在逐級增長的地震烈度試驗過程中,實驗團隊記錄了“傣樓”的各個動力參數。“當振動台輸入地震波達到9度罕遇時,這棟建筑仍屹立不倒,這有力地驗証了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術可大幅度提高該類結構的整體性和抗震性能。”國內首次提出應用該技術加固傣樓的鄧明科教授介紹說。

雲南屬於地震頻發地區,近年來因木材短缺,當地村民多以磚柱取代木柱承重自建吊腳樓,砌筑砂漿強度極低,結構抗震性能極差,一旦發生地震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2018年,鄧明科教授到西雙版納勐龍鎮調研時發現這種建筑大量存在,決心通過高延性混凝土抗震加固改造,讓當地群眾住上安全穩固的住房。

與普通混凝土相比,高延性混凝土具有高強度、高韌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損傷能力,拉伸性能可達普通混凝土的200倍,也被稱為 “可彎曲的混凝土”。“傳統房屋砌完牆后,不要在牆體表面抹砂漿,隻需抹上1.5厘米的高延性混凝土,即使達到9度罕遇地震,房屋也不會倒塌。”鄧明科教授介紹,用高延性混凝土對房屋加固改造,可節省工期70%,節省材料70%,節省造價30%,而且不會改變外立面。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作為住建部首批派往重災區的抗震救災專家組成員之一的鄧明科,被災區滿目瘡痍的場景震驚了,決心研究一種新型抗震材料。經過十余年的研發,最終研發出高延性混凝土。此前,高延性混凝土已成功應用於房屋加固、建筑結構等領域,獲得70余項相關國家專利,經陝西省科技廳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陝西、安徽、甘肅、河北、雲南等10余個省立項編制標准,成功應用於全國28個省市數千棟房屋加固,尤其是在中小學校舍加固、危舊房改造、歷史風貌類建筑、文物保護及軍民融合等方向有非常明顯的成本及技術優勢。“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其應用范圍,讓天下老百姓住上更安全的房屋。”鄧明科說。(當地供稿 馬長蕊 王俊)

(責編:李志強、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