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

2020年05月19日06: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習近平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在大同市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劉 彬攝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在首都博物館參觀北京歷史文化展覽。新華社記者張 鐸攝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考察。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中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保護高度重視,多次前往山西、陝西等文化遺產積澱豐厚的省份考察調研,並就文化遺產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黨的十九大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

讓我們跟隨一組鏡頭,走近這些文化遺產。

1 北京·玉河

2014年2月25日,習近平在北京察看玉河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工作展覽和河堤遺址,沿河步行考察河道恢復、四合院復建情況。他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玉河:通惠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距今已700多年。2007年在市政施工過程中發掘清理出明、清古河堤和少量可能為元代舊址的遺跡。玉河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項目2012年基本建成,保留了部分原河堤進行文物遺址展示,在河道兩側復建了明清風格的四合院群落。

2 陝西·西安城牆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在西安市博物院觀看了西安都城變遷圖、隋唐長安城模型、青銅器及漢唐金銀器文物展、漢唐代表性雕塑與唐三彩文物展,聽取了古代絲綢之路和長安歷史文化等介紹。他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當天夜裡,習近平登上西安城牆,聽取了西安城牆保護工作情況介紹,觀看了城牆保護狀況。

西安:古稱長安,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國都史,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自西漢起,西安就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重要城市。“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起點,西至古羅馬。西安是與羅馬、雅典、開羅齊名的世界歷史名城。

西安城牆:始建於公元582年(隋開皇二年),周長13.74公裡,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城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古代建筑設施,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也是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黑龍江·赫哲族伊瑪堪說唱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來到黑龍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參觀了赫哲族民俗展,觀看了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赫哲族伊瑪堪說唱教學。他贊揚赫哲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特別是漁獵技能高超、圖案藝術精美、伊瑪堪說唱很有韻味。

赫哲族伊瑪堪說唱:中國東北地區赫哲族一種特有的口頭傳統表達形式。伊瑪堪的演述人在沒有樂器伴奏的情形下即興敘事,並運用不同的唱腔和曲調刻畫不同的人物和情節。伊瑪堪說唱在傳承赫哲族的語言、宗教、信仰、民俗和習慣方面發揮了關鍵性作用,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北京·大運河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大運河森林公園,聽取通州區歷史文化、水系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介紹,察看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成果,眺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全貌。習近平強調,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要高度重視綠化、美化,增強吸引力。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范作用。

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裡,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 廣東·永慶坊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來到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考察。他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永慶坊:坐落在廣州最具“廣味”的荔灣區西關。大街小巷裡,彌漫著濃郁的嶺南文化氣息。近幾年,通過“修舊如舊”的舊城改造,永慶坊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西關老城風貌,又吸收了不少時尚元素,成為廣州年輕人文化創意的聚居地。這裡一年到頭,文化展覽不斷,弦歌不絕於耳,成為廣州眾多特色文化街區的代表。

6 內蒙古·《格薩(斯)爾》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來到赤峰博物館,了解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發掘保護情況和契丹遼文化、蒙元文化等歷史沿革。在博物館二層,習近平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並同《格薩(斯)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親切交談。習近平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於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支持和扶持《格薩(斯)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

《格薩(斯)爾》:與《江格爾》《瑪納斯》並稱中國三大古典民族史詩,起源於中國蒙古族和藏族民間,流傳於蒙古族、藏族等民族聚居區。《格薩(斯)爾》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9年,《格薩(斯)爾》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7 甘肅·莫高窟、嘉峪關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來到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歷史沿革和文物保護研究情況,並走進洞窟察看歷史悠久的彩塑、壁畫。習近平接著來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學術成果展示,聽取文物保護和研究、弘揚優秀歷史文化情況介紹,並同有關專家、學者和文化單位代表座談。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來到嘉峪關,察看關城並聽取長城保護情況介紹。習近平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礡力量。

莫高窟:開鑿於公元366年,又被稱為“千佛洞”,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也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較完整、內容最豐富、藝術最精美的佛教藝術遺存,於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嘉峪關:我國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起點,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48年的歷史,是明代長城沿線修筑時間最早、建筑規模最為壯觀、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軍事關隘,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稱。

8 雲南·和順古鎮

2020年1月19日,習近平來到和順古鎮考察調研。習近平走進和順圖書館,了解古鎮歷史文化傳承和振興文化教育情況。他沿著和順小巷,察看古鎮風貌,了解西南絲綢古道形成發展、和順古鎮歷史文化傳承等情況。

和順:中國古代川、滇、緬、印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保存了比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順自古就有崇文尚教、重視家風家訓的傳統。雲南騰沖和順圖書館是全國建館歷史最長、藏書最豐富的鄉村圖書館,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

9 山西·雲岡石窟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來到雲岡石窟考察。習近平仔細察看雕塑、壁畫,不時向工作人員詢問石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情況。他強調,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游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始建於公元460年,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造像51000余尊,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雲岡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本報記者鄭娜、苗春、賴睿、張鵬禹整理)

(責編:谷妍、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