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庄人返鄉記

記者 申東昕文/圖

2020年05月15日07:24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周家庄人返鄉記

  譚天偉靠著修自行車的手藝,也在公社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行當。

  寶雞市金台區金河鎮周家庄村的羅芳今年35歲,跟丈夫在玉池公社開了個小賣鋪。公社客流量有多火爆,小賣鋪生意就有多好。5月8日傍晚,她坐在店門口的墩子上算著一天的進賬,笑得見牙不見眼。“我這趟回鄉,算是回對了!”

  羅芳記得,自己剛嫁進周家庄村的時候是2009年。那時候她覺得,這個村子的破敗是金河鎮“頭一號”——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全村人就圍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打轉,一輩子餓不死也吃不飽,不上不下地吊著。

  除了窮,讓羅芳印象深刻的還有這裡的人。“從村頭走到村尾,路上全是小孩和老人,一個年輕人都遇不上。”羅芳說,“沒產業沒錢賺,哪個年輕人願意蹉跎在這裡?真是個名副其實的‘老人村’。”很快,她和丈夫耐不住窮,和一幫年輕人一起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路。

  打工的日子不好受,兩個人沒手藝隻能做短工,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惦記著給孩子存讀書錢,日子過得恓惶。那兩年,她每天晚上跟兒子打完電話就開始掉眼淚,凡是關於留守兒童的文章她也不敢看。但2017年,她和村上外出打工的鄉親們都迎來了新的機會。

  村裡的大部分年輕人都是那一年產生回鄉念頭的。2017年大年初六,村黨支部書記譚天成把回來過年的人召集到一起開了個短會,議題是周家庄村跟陝西睿道合文商旅有限公司合作,一起籌建一個新的旅游景點——玉池公社。公社建起來后,村裡號召大家留在村裡工作,賺錢的同時也為景點出一份力。

  “一個旅游景點,咋就能讓我們回鄉發展呢?”羅芳當場就提出了疑問。

  譚天成掰著指頭給大家伙算了一筆賬:一個佔地2219畝的景點,光是保潔、維修、服務人員就得100多人,更別提有點資本的還能自己開店當老板。夏天一到,400多畝向日葵盛開,到時上萬名游客擁來,你想不開農家樂都不由你自己。

  譚天成說的是實話,3年過去了,凡是回村裡的人,發展得一天比一天好。

  “比打工賺的錢多多了,光我們家小店,一天就能接待20來桌客人。因為生意太好,還專門雇了兩個四川小伙打下手哩!”5月9日一早,在周家庄村玉池公社譚文強農家樂小院,就已有兩桌游客在吃飯。譚文強媳婦一邊忙著揉面做鍋盔,一邊告訴記者:“游客最愛吃我們家做的鍋盔,酥軟、香甜可口,每天都供不應求。”

  據譚文強介紹,周家庄村玉池公社的農家樂,已由去年的3家,發展到現在的近10家。4月28日,玉池公社正式開園后,周圍又有不少年輕人琢磨著從大城市回村“下海”,做一些農家樂、農業體驗園、文化主題商店的特色生意。

  “還是回家好啊!”面對記者,村民譚天偉高興地說。憑著一門修自行車的手藝,去年譚天偉被村裡聘請回來,每天的工作就是教游客修車。除了工資之外,他還能收到各種小費,比在上海打工都賺得多。“這兩年坐在村頭,看著來來往往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我自己心裡也高興。周家庄村,終於活起來了!”譚天偉說。

  短評

  為了生活離鄉背井到城市工作曾經是農村青年的不二選擇。為了謀生他們告別故土,不得不與家中老人、孩子長期分離。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隨著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農村青年在進城打工還是回鄉創業中,有了更多的選擇主動權。現實中,有許多返鄉青年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創業,做到“家”“業”兼顧,解決了“三留守”的問題。

  農村人口的不斷回流,也為鄉村振興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農村農業產業布局從生產、生活、生態上要規劃長遠、統籌安排、動能強勁,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責編:鄧楠、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