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多一分未雨綢繆,多一分挽救生命的希望

工人日報評論員吳迪

2020年01月23日06:41  來源:工人日報
 
原標題:【社評】多一分未雨綢繆,多一分挽救生命的希望

  在公共場所,與死神賽跑,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恰好有醫護人員路過。一套公共急救體系的建立,包括急救體系的籌建、設備的鋪設和救援知識的培訓等,無疑是更可靠的力量。把公共應急救援當作一項民生工程去建設,把相關的制度和設備充實起來,推進全民急救互助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公眾的急救意識,從而盡可能地提高院外救援的成功率,讓突發疾病者能夠獲得多一些的生存機會與可能。

  據央視1月20日報道,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被安裝到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當患者因室顫導致心臟驟停時,AED電擊是最有效的急救手段。在最佳搶救時間“黃金4分鐘”內進行心肺復蘇和除顫,有很大概率能挽救生命。如果能在1分鐘內完成除顫,成功率可達90%,每延誤1分鐘,成功率就會下降10%。然而,公眾對AED的認知以及設備普及率,都遠未達到理想水平。

  AED被譽為和死神賽跑的“救命神器”,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而之前,發生過不少令人揪心的悲劇,有馬拉鬆選手跑著跑著猝然倒地、再也沒能起來,有普通百姓在戶外活動時心臟驟停……研究數據表明,我國九成猝死發生在醫院外,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公眾急救成功率僅為1%~2%。而在一些發達國家,這一數字是40%~50%。

  事實上,近年來,公眾的應急救援意識在不斷提升。比如,遇到救護車駛來,越來越多的司機懂得“45度讓行法”﹔消防通道被障礙物堵住、消防車輛無法通行時,居民會合力移開障礙物……只是“海姆立克急救法”、AED等聽起來“高大上”的救援方式,多少讓人有些手足無措。此外,很多城市人流量大的車站、商場等公共場所的負責人覺得每台AED均價兩萬元,不是個小數字,配置的積極性不高。很多人覺得猝死是小概率,自己及家人碰不上,對投放和使用AED的事並不關心。

  在公共場所,與死神賽跑,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恰好有醫護人員路過。一套公共急救體系的建立,包括急救體系的籌建、設備的鋪設和救援知識的培訓等,無疑是更可靠的力量。從個人層面而言,學習急救技能、提升應急救援意識,應該成為我們的必修課,某種程度上看,這也是在醫護人員到來前與死神賽跑的唯一籌碼。從硬件設備角度看,建立健全在公共場所投放急救設施的制度規章也尤為重要。拿AED的配置數量來說,我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每十萬人僅配置十幾台,甚至有的還是個位數,對比一些發達國家上百台甚至近千台,差距不小。

  可喜的是,各方行動已經開始。民法總則修改后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要求,把學生健康知識、急救知識,特別是心肺復蘇納入考試內容。2019年底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明確,公共場所應當按照規定配備必要的急救設備、設施。今年1月20日,中國心胸血管麻醉學會100多個公益辦事處為百萬群眾開展心肺復蘇培訓……

  多一分未雨綢繆,多一分挽救生命的希望。把公共應急救援當作一項民生工程去建設,把相關的制度和設備充實起來,推進全民急救互助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公眾的急救意識,從而盡可能地提高院外救援的成功率,讓突發疾病者能夠獲得多一些的生存機會與可能。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