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科集團公司54所高級鉗工夏立

天線裝配,干出精細活(工匠絕活)

記者 張騰揚

2020年01月23日06: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天線裝配,干出精細活(工匠絕活)

【絕活看點】

高級鉗工夏立,能將大型射電望遠鏡手工裝配精度做到0.002毫米,相當於頭發絲直徑的1/40。近年來,夏立及其團隊參與了“天眼”射電望遠鏡、嫦娥工程、北斗工程、索馬裡護航船站等國家級重大項目,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位於石家庄市鹿泉區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54所的工程現場,矗立著一架20多米高的天線樣機,主反射面由幾十塊大大小小的三角形面板拼裝而成,有半個籃球場大。

這是54研究所歷經5年主導研制出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首台天線樣機(SKA—P)。SKA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也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龐大天文設備。SKA—P的成功研制,標志著中國為世界成功地提供了“天線解決方案”。

讓天線樣機從設計圖紙變為現實的,是54研究所鉗工、小型精密天線裝配負責人夏立(見上圖,本報記者張騰揚攝)。

走進54所裝配車間,上千平方米車間內,滿是正裝配著的天線設備。夏立穿梭在眾多天線“鍋蓋”原件間,用手指敲敲打打,判斷材質、工藝是否達標。

通信天線的安裝,簡單說就是將各個部件組裝起來。然而,不同於常見的機械化、自動化作業,54所承接的天線項目基本是定制化的,很多時候需要用雙手將一個個零部件組合起來。“在特殊環境、特殊結構上需要超高精度裝配,機械很多時候做不到。”夏立表示,就拿擰螺絲來說,擰緊過程中,扭矩增加的同時,物體會發生輕微的位移。每一扳手下去,要找准的是那千分之幾毫米。

2019年3月1日7時52分,“嫦娥四號”精准落月,靠的是“天馬”望遠鏡(上海65米射電望遠鏡)的“指路”。望遠鏡的天線能精確找到、接收宇宙中不同波段的信號,一個直徑200毫米、厚度10毫米的圓形鋼碼盤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安裝鋼碼的齒輪間隙要求是0.004毫米,隻有一根頭發絲的1/20。“如果偏移到0.005毫米,就找不著月亮了。”夏立說。

為了實現精確裝配,夏立擰螺絲時全神貫注。手重一點點,會擰過緊﹔手的力量不夠,會達不到精度要求。“要反復測算,尋找零件的移動變形量,找到規律。”

除此之外,鋼碼盤要安裝到一個托盤上,對托盤的平面度要求極高,為千分之幾毫米。然而當時磨床設備的加工能力隻能達到百分之幾毫米。夏立決定手工磨,用2個千分表一點點測量托盤表面,比較分析所有數據。幾天時間,他終於將托盤平面高低的差距從0.02毫米磨到了0.002毫米。

從1987年當學徒開始,夏立至今已工作了33年。如今他仍保持著“每日一省”的習慣——下班后,在腦子裡過一遍當天的工作,總結提升。2016年6月,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主要從事小型精密天線的制作安裝。

夏立要求,每完成一項裝配任務,參與者都要寫一份總結報告,供今后參考。“我喜歡‘佝僂承蜩’的典故。”他以此類比自己,為苦練捕蟬本領,不因萬物改變對蟬翼的注意,最終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