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絹人技藝傳承人齊聰穎

織繡雕染 靈巧動人(工匠絕活)

記者 張武軍 王永戰

2020年01月21日06: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織繡雕染 靈巧動人(工匠絕活)

【絕活看點】

絹紗為膚,真絲為發,綢帛為衣。一雙巧手,能畫能裁。齊聰穎,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絹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在她手下,無數戲曲、小說裡的人物成為栩栩如生的絹人,向人們訴說著傳統民間文化裡的故事和內涵。

金燦燦的油料從極細的紙卷尖流露,如提筆寫字般“畫”在事先裁剪好的布料上,一氣呵成。畫在腦中,不需臨摹……不到5分鐘,齊聰穎(見上圖,本報記者張武軍攝)就畫好了一件真絲緞裙子的花邊線條。

絹人,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技藝。上世紀60年代,葛敬安等美術大師在有關部門支持下,成立了北京市美術人形廠,陸續制造出許多絹人,讓這項技藝在當代得以重生。齊聰穎正是1963年入廠,拜葛敬安為師,踏上藝術道路。

齊聰穎家中擺放了許多精心創作的絹人:穆桂英、四臂觀音、竇仙童……多是京劇、民間小說裡的人物。據她介紹,傳統的絹人技藝需要十道大工序和數十道小工序,包括雕塑頭模、糊頭、塑體型、服裝(彩畫)、組裝等。

做絹人之前先要確定人物外形,也就是找到參照物。例如古代仕女圖中的宮廷女子、京劇作品中的生旦淨末丑等不同人物形象。齊聰穎說,制作一個絹人需要1個月左右,可“功夫在詩外”,做絹人之前工匠需要對人物原型甚至人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有充分了解。“困難從來都不是手工活,而是制作者對作品的理解和領悟是否到位。”

首道工序是雕塑頭模。需要制作者有整體意識,對作品有獨特理解。“做好石膏頭模需要一周左右,之后還要不斷調整。”

第二步是糊頭,也就是用絹紗把頭模包裹起來。“傳統絹人手藝要求必須包3層紡織品,先用糨糊粘好兩層優質針織品和絲織品,然后再用乳膠固定好最后一層絹。”最外層的絹上還需要用毛筆畫上眉眼、腮紅等,這是絹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的關鍵。齊聰穎拉開抽屜,裡面整齊擺放著許多不同顏色的染料和油煙墨。

最讓人稱奇的是絹人的頭飾:“竇仙童”頭戴的小頭盔,直徑和高各隻有8厘米,上面竟插有50多根晶瑩剔透的珠串。齊聰穎說,做好頭飾的秘訣在於“掐絲”,一根根富有彈性的捻絲在工匠的巧手中千變萬化,與頭盔、服飾等融為一體。

手部和體型的制作也是絹人制作的兩大難點。鉛絲作手骨,鐵絲作脊柱和四肢,軀干部分還需要先用紙巾包裹骨架,再以棉花、針織品等完成外層包裝,步驟缺一不可。仔細端詳,絹人手掌上竟還有小巧玲瓏的絹制“手套”,並點綴以扳指、指甲油等細節——這正是齊聰穎的道具功夫。環視她的工作室,各色小扇子、小籃子精巧細致,全為手工制作,極為用心。

最后,便是將人物軀體、手臂、頭部組裝起來,穿好衣服,戴好發飾,配上道具。這組裝造型的步驟,是將之前所有絹人“零部件”化零為整的決定性步驟。

從小就喜歡繪畫的齊聰穎覺得自己在這項技藝上有一定天賦,“上世紀70年代,巴基斯坦友人來北京交流訪問。當時我們廠接到任務,要做一個巴基斯坦民族特色的腳鈴舞絹人。整個車間都發動起來,十幾個人一起分工制作。我單獨又做了一個不同形象的腳鈴舞絹人,作品完全不遜色於車間的集體作品,連師父都不敢相信這是我獨立完成的。”

如今73歲的齊聰穎每天仍在鑽研絹人制作的新技法。“我想繼續突破創新,做出一些外國的藝術人物和現代人物。”她還致力於絹人制作教學,讓這項技藝永遠傳承下去。

(責編:左瑞、鄧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