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阿爾茲海默病吞噬老年生活

記者 白丹文/圖

2020年01月14日09:08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別讓阿爾茲海默病吞噬老年生活

西安中醫腦病醫院關注老年人健康,為老年人開展義診活動。

“李醫生,我輸液時間太長了。”1月7日,記者在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見到住院的胡奶奶,短短10多分鐘的時間,胡奶奶把這句話向醫生李輝說了6次。十幾天前,胡奶奶因為腦梗住院,在治療期間,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腦病五科副主任醫師李輝診斷出胡奶奶患有早期阿爾茲海默病。

“胡奶奶表現出來的說話重復、表情淡漠、不主動與他人交流、對外界敏感度降低等,都是阿爾茲海默病的典型症狀。”李輝說,“她以前在我這裡看過病,這次一接觸,我就發現比上次見她時變化了很多。”

胡奶奶的阿爾茲海默病早在這次去醫院前就已現端倪。據胡奶奶的家人描述,她的記憶力下降很厲害。“和她說過的話轉頭就忘了,鑰匙放哪裡也總是記不住。”胡奶奶的妹妹說,“年齡越大就越糊涂,這是自然規律。”

“這就是老糊涂,人老了就這樣。”當老人開始出現記性差、思維混亂等情況時,很多老人和家屬都有這樣的想法,他們認為這是自然規律和正常現象,而沒有想過老人是否生病了?

他們只是生病了

患有阿爾茲海默病的人,他們的衰老程度已經超出了自然衰老的正常范圍,不能簡單看作是老糊涂。阿爾茲海默病有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從輕度認知障礙發展到重度痴呆,短則5年左右,長則10余年。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患者和家屬能夠引起重視,及時就醫,盡早進行醫療干預,就能有效延緩這一變化過程。

但是就現階段而言,我國公眾對阿爾茲海默病的認知狀況並不理想。一些家屬認識不到患者需要就醫,有的人甚至會因為“家裡出了痴呆”這件事而感到羞恥,對此避而不談。一些早期阿爾茲海默病的患者拒不承認自己“得了痴呆病”,有的患者在確診后會產生自卑心理,不願意出門社交,任由病情加重,最終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

阿爾茲海默病,人們通常習慣把它叫作“老年痴呆”,這種略帶歧視色彩的字眼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公眾和社會組織對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產生排斥。正因為這種歧視和排斥,讓患者和家屬從心理上拒絕阿爾茲海默病,即使疾病已經降臨。

去年,一檔關注阿爾茲海默病的綜藝節目《忘不了的餐廳》播出,參與錄制的一位老人胡公英是有10年阿爾茲海默病病史的患者。她在被確診后積極治療、心態樂觀,一直將病情控制得很好,還在老年大學裡教授英語、學習鋼琴和畫畫。然而,對於參加節目錄制,胡公英卻有自己的顧慮,她擔心一旦曝光了她患有阿爾茲海默病這件事,老年大學會拒絕她。

本來應當受到社會關懷和幫助的群體,卻因為社會接受度低而不敢直面疾病、敞開心懷,隻能獨自與疾病對抗,承受疾病對神經系統的摧殘,這是全社會需要反思的問題。

隨著我國人均壽命延長和老齡化社會到來,阿爾茲海默病患者也將會越來越多。有研究數據表明,65歲以上人群阿爾茲海默病患病率為3.4%,75歲以上人群阿爾茲海默病患病率為13%,85歲以上人群阿爾茲海默病患病率為20%。也就是說,未來,阿爾茲海默病是任何一個家庭和個人都有可能面臨的問題。

診斷治療難題

由於患者和家屬的認知誤區,阿爾茲海默病的早期篩查和診斷並不容易。同時,阿爾茲海默病的治療也十分困難。目前,阿爾茲海默病到了中期及以后是沒有有效控制手段的,隻能延緩病情惡化,即使是早期也難以治愈。

長期以來,阿爾茲海默病的病因一直是醫學界研究的重點。“目前,醫學界主流觀點認為,阿爾茲海默病是一類蛋白質在人腦中異常沉積從而影響神經細胞而導致的。這種觀點,現在在臨床上得到了較多証實。”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劉之榮教授介紹說,“研究表明,這種蛋白質的變異,10%—20%是由家族遺傳導致的,攜帶異常基因以及環境影響等也是這種病的誘因。”

但是對於患者個體而言,誘發這種蛋白質變異的因素很多,發病機制復雜而且個體差異性大,家族史、病史、病毒感染、性格、生活習慣、社交狀況等都可能成為阿爾茲海默病的誘因,這就導致了阿爾茲海默病難以進行靶向治療,更難以治愈。

2019年1月,西安中醫腦病醫院收治了一名50余歲的阿爾茲海默病患者毛某。“患者送來時,已經出現不說話、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等情況。”患者毛某的主治醫生,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腦病一科、介入科主任楊興奎回憶說,“通過對患者腦部檢測影像診斷,以及對患者飲食、生活習慣和家庭基本情況的了解,我們最后認為誘因一方面是患者長期飲酒導致腦皮層下供血不足﹔另一方面是由於家庭糾紛與家人激烈爭吵,情緒刺激較大,爭吵后又有意封閉自己。基於這兩點,我們對患者進行了藥物治療、針灸調理和非藥物干預,患者在治療后情況有所改善,叫他名字的時候他有反應了。”

但持續的醫藥費和養護成本也給這位患者的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據楊興奎介紹,毛某每月的醫藥費在5000元左右,還需要有家人24小時照料。這也是許多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家庭要面對的難題,治療和護理成本高,配套的社會服務不完善,一些家庭難以承擔又看不到治愈的希望,隻能放棄治療。

如何對抗阿爾茲海默病

盡管阿爾茲海默病的研究難點重重,醫學界仍然在研究阿爾茲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以及探索相應的治療方案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努力。目前,雖然沒有特效藥,但市面上有一些能夠延緩疾病進展的藥物,並且新藥的研發一直在持續。

2019年12月29日,我國原創治療阿爾茲海默病的新藥“九一期”正式在國內上市,患者可憑醫生處方,在國內各大專業藥房購買。新藥的上市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治療新希望的同時,又一次提醒公眾,阿爾茲海默病應該被更多人了解。

對抗阿爾茲海默病,不僅要依靠越來越先進的醫療技術手段,醫療之外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公益組織的救助、專業的社會護理服務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目前,與此相關的養老服務在我國剛剛起步,有的養老機構對失智老人缺乏專業照護,有的養老機構甚至不接收失智老人。“我們隻能在家裡,依靠家人照顧老人,把老人當成小孩一樣去照顧。”面對這一現狀,一位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家屬無奈地說。然而,小孩有長大成人的時候,阿爾茲海默病患者卻永遠隻能做個“小孩”。

作為連接社工、患者家屬和醫務人員的平台,我國已經逐漸出現了一些阿爾茲海默病相關的公益組織。但是,我省的阿爾茲海默病相關公益組織仍然匱乏,阿爾茲海默病相關的社會救助仍有待完善。

醫療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患者和家屬對阿爾茲海默病正確的認知和積極的治療心態。早發現、早治療,會為患者爭取一個有尊嚴的晚年。

(責編:左瑞、谷妍)